海南綜合施策盤活存量用地資源 喚醒超19萬畝“沉睡土地”

近期,在文昌市昌洒鎮月亮灣起步片區,文昌市政府成功解決3宗地塊共60.173畝文體娛樂用地的歷史遺留問題,並同步配套了市政道路等基礎設施。曾經荒廢的海邊荒地上落地了新的文化旅游項目。
破解開發難題,盤活利用土地。近年來,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閑置存量土地處置工作,堅持高位推動,強化組織領導,層層壓實主體責任。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聯合各市縣、省直相關部門,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土地開發障礙,強化政策賦能,優化服務保障,“督幫服”一體推進,為企業提供靈活解決方案,全力破除項目落地障礙,持續推動營商環境優化。
截至目前,海南全省累計處置閑置土地超19萬畝。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一塊塊“沉睡”的土地資源加速轉化為產業項目、民生工程、園區載體,不僅盤活了企業存量資產,更吸引了一批優質投資落地見效,從環島海岸線到鄉村田野,昔日的閑置地塊已成為驅動海南自貿港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引擎”。
“零距離”服務破解企業用地“煩心事”
9月9日,儋州市洋浦經濟開發區的天運國際(海南)數智加工流通中心項目施工火熱,工地的隔離牆外,矗立著一棟從工地裡遷出來的航標塔。
“原來的航標塔在項目用地裡,規劃設計建設方案時發現怎麼樣都避不開這個航標塔,必須把航標塔遷移才行。”天運國際科技供應鏈(海南)有限公司總經理江雄說。
2023年7月,儋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啟動閑置土地專項調查處置,找准航標塔遷移需要協調的主體多、溝通復雜、遷移資金未明確等堵點著力發力,牽頭組織相關部門多次召開專題協調會,了解各方訴求,研究明確由儋州市統籌資金,先建臨時航標塔,再遷原有設施,項目同步開展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多方推動下,天運國際(海南)數智加工流通中心項目於去年9月順利開工,目前已完成主體工程的70%,累計投資1.7億元,預計明年3月前就能竣工投入使用。
盤活閑置土地,既要清除土地開發的障礙,又要結合當下的實際與企業的需求,因地制宜,“一案一策”,才能激發經濟活力。
“前些年,我們取得樂東龍棲灣的116.56畝‘住宿餐飲’用地使用權,但因部分地塊受生態管控政策限制,導致項目未能開工。”海南龍棲灣發展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宇說,后來政策調整了,但考慮到地塊所處位置及當前的市場形勢,公司欲將原先的住宅餐飲項目改為文創項目,以此帶動企業產品轉型升級。
“考慮到龍棲灣的產業多樣化發展需要,我們認為企業的訴求合理,經依法論証可行后,將地塊的詳細規劃用途調整為‘商務金融’用地。”樂東黎族自治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林光巧介紹,這一地塊控規用途調整后,企業也根據相關規定補繳了土地出讓金,辦理工程規劃和施工手續后,已動工開發。
“問題解決后項目加速落地建設,我們對未來的發展有信心。”馬宇介紹,該項目計劃總投資9.5億元,擬建6棟樓,目前2棟樓主體已完工。
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已形成“增量保障、存量保障、專項保障、反向保障”四位一體的要素保障體系,緊緊圍繞自貿港封關運作各項工作,統籌好“做優增量”與“盤活存量”,強力推動消除閑置土地的開發障礙,加速項目落地建設。
存量房地“變身”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鄉村存量用地的盤活,直接關系到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需要平衡好民生保障與鄉村產業發展。
在澄邁縣福山鎮侯臣村,企業與侯臣村合作的美麗鄉村項目因投資企業中途退出,導致已建成的96套回遷房因“房地權屬分離”問題無法移交,所在的125畝土地低效利用,限制鄉村產業發展升級。
“這個項目靠近高速路口和福山鎮咖啡產業聚集地,基礎設施完善,開發潛力較大。但是由於投資企業中途退出,造成房地閑置,實在可惜。”福山鎮黨委副書記王嗣博說,該美麗鄉村項目“擱淺”近10年,成為了當地村民的一塊心病。
為解決這一問題,澄邁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通過“分拆減負、權屬錨定、打包招拍挂”的組合策略,創新實施“土地+地上資產”打包招拍挂、土地出讓金與地上資產價款分開結算模式,兼顧各方利益,當地村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權屬、權利清晰,企業也能放心投資運營。
今年6月19日,老城控股開發有限公司以1.9億元摘得該地塊土地使用權,用途為商服用地。該公司副總經理王欣介紹,公司將在此打造文旅融合項目,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創新“容積率漂移”模式實現價值轉移
因生態管控政策限制,部分土地無法開發,政府擬通過貨幣補償方式有償收回,但面臨財政資金有限的難題,亟須在落實生態保護要求的同時,兼顧並保障企業合法權益,怎麼辦?
近期,萬寧市率先探索實施“容積率漂移”模式,與企業協商收回因海岸帶管控政策無法開發的6宗總面積695畝土地,通過等價值調整容積率至本市內該企業名下其他宗地,成功破解以上難題。
這6宗地塊位於萬寧市神州半島度假區內,位於海岸帶陸域200米范圍內。2013年,由於海岸帶管控政策發生變化,因不符合准入條件,造成土地閑置。
針對此類問題,我省出台解決海岸帶200米歷史遺留問題的有關政策,其中創造性提出了等價值調整容積率的處置路徑。在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的指導下,萬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牽頭聯合多部門與企業協商一致,採用容積率等價值“漂移”方式處置上述閑置土地。
“容積率漂移”模式既維護了企業的投資利益,又減輕了政府貨幣有償收回土地的財政壓力,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實現了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一舉多得。2024年,自然資源部將這一成功案例納入第一批《妥善處置閑置存量房地產用地典型案例》。
從僵滯的“歷史包袱”到激活的“發展引擎”,存量資源的挖潛為自貿港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我們將繼續‘量身定制’政策工具,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破解限制土地開發的難題,讓更多存量土地釋放發展動能,為自貿港建設提供堅實資源保障。”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省資規系統將繼續在盤活存量自然資源上狠下功夫,統籌好“盤活存量”與“做優增量”的關系,使得存量保障更加有力,增量保障更加有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