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上“種”光伏 廢礦坑裡掘“綠金”
臨高:“陽光存折”兌現綠水青山

臨高廢礦修復光伏發電項目現場。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賈磊 攝
從一片死寂到生機勃勃,從廢棄到年總收入405萬元,從“生態傷疤”到“綠色資產”,中間發生了什麼?在臨高縣博厚鎮,答案就藏在10070塊光伏板中——運營方海南匯渝新能源有限公司把它們變為“陽光存折”。
9月9日,陽光傾洒而下,10070塊光伏板浮在水面上。匯渝新能源公司工程部經理鄧雲飛站在一處開闊地,微微瞇起眼睛,望著波光中密密麻麻的光伏板,掏出手機打開一款應用程序,查看光伏板運行情況。
他眼前的光伏基地,原來是一處114畝廢棄礦坑塘。這片因採礦塌陷、淤積成塘的荒地,曾是當地生態之痛:雨季積水發臭,旱季塵土飛揚。若要徹底回填礦坑,按當前工程標准,費用將高達1000萬元。
一道看似無解的題,卻憑借一個巧妙的思路迎刃而解。
2023年,臨高縣以“光伏+生態修復”模式啟動改造,將礦坑水體作為天然冷卻池,在上方架設光伏板。2025年5月,電站並網投運。項目負責人算了一筆賬:5.8兆瓦電站總投資2000萬元,5年至6年即可回收成本﹔而礦坑回填原本所需的上千萬元投入,則被“光伏治污”所帶來的生態效益替代。
如今,水面光伏板遮擋陽光,不僅減少了水體蒸發、抑制藻類生長,水下生態也逐漸恢復,昔日“生態傷口”正愈合為“綠色資產”。
站在礦坑邊,可見清澈的水中魚兒游弋﹔湖岸邊,嫩綠的青草隨風搖曳,五顏六色的野花點綴其間。
鄧雲飛的手機屏幕上,各項數據清晰呈現,光伏板運行狀態正常。不過,光伏設備需要按時維護,他在屏幕上編輯好一條短信指令發送出去。不一會兒,兩名工人騎著電動車匆匆趕來。他們打開工具包,拿出專業工具,開始對光伏設備進行細致的檢查和護理——或俯身查看光伏板底部的線路連接﹔或低頭清理光伏板表面的塵土。
“這可真是‘懶人光伏’啊!”一位工人一邊擦汗一邊笑著說,“這些光伏板,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自己就能乖乖發電。”原來,該項目採用了先進的自動化控制系統,能夠實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並根據光照強度、溫度等環境因素自動調整發電功率,減少了人工干預。
此時,另一位工人正忙著在光伏板周圍安裝防護圍欄。他解釋道:“你看,這裡環境這麼好,是個釣魚的好地方。但是,我們得防止有人不小心破壞了光伏設備。”隨著圍欄一點點豎起,這片光伏區域被加上了一層保護罩,既保障了設備的安全,也為未來發展休閑旅游埋下了伏筆。
廢棄礦坑的“重生”,既帶來了可喜的經濟收益,也收獲了一筆“綠色賬本”:光伏電站年發電量達966.03萬度,相當於節約標准煤2946.4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937噸、二氧化硫24噸。曾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生物多樣性逐漸恢復。
每塊光伏板,都是一本實實在在的“陽光存折”。“算經濟賬,我們省了治理費、賺了綠電錢﹔算生態賬,我們修復了土地、淨化了環境﹔算民生賬,我們帶動了就業,富裕了鄉村。”臨高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人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