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屯昌 | “小屯妹·大昌叔”擦亮志願服務新品牌

人民網屯昌9月19日電(記者李學山、孟凡盛)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屯昌縣新興鎮數百名留守兒童的家長再也無需為他們的孩子擔心,因為鎮、村開辦的“星光課堂”不僅僅是學期內幫忙看娃,暑假也讓孩子們有了好去處﹔在屯昌縣南呂鎮,留守孕婦的家人也不用再為小生命的孕育而擔心,因為鎮裡衛生院的“小屯妹”的貼心照護幫他們消除了后顧之憂﹔在屯昌縣城北社區,在化身為“大昌叔”的社區及司法所工作人員調解下,曾經讓基層群眾煩惱不斷的鄰裡矛盾煙消雲散……
近年來,作為屯昌創建的特色志願服務品牌,“小屯妹·大昌叔”以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為使命,鼓勵身邊的每一個人身體力行地參與其中,在鄰裡守望相助中,實現社區(村居)共建、共治、共享,成為新時代文明在基層的最美實踐。
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如何花開遍地
“老師你看,我拓印的黎族紋樣像不像真的?”“這個英語游戲太好玩了,我還想再來一次!”這樣歡樂的場景,在7月到8月的屯昌縣8個鄉鎮的文明實踐站內,此起彼伏的歡笑聲撞碎了夏天的暑氣。這裡正是“小屯妹﹒大昌叔”星光課堂的暑期班現場,29名大學生志願者帶著1499人次的鄉村孩童,正在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變成充滿魔法的成長樂園。
星光課堂上,志願者和孩子們互動。屯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屯昌,這樣的“魔法基地”可不止一處。這個夏天,楓木鎮大葵村的孩子拿著畫筆暢游海洋世界﹔烏坡鎮烏坡社區動手探索科學實驗﹔新興鎮下園村的孩子們把廢棄紙盤變成酷炫的藝術品——全縣8個鎮的文明實踐所(站)同步開啟的星光課堂,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詮釋著“精神文明”四個字:它不是牆上的標語,而是孩子們沾滿顏料的小手﹔不是文件裡的術語,而是志願者教唱的童謠。
說起如今遍布屯昌全縣的星光課堂,不能不提到它的發軔地新興鎮。
新興鎮常住人口1.8萬人,外出人口1.3萬人,佔比達41.9%,外出人口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教育質量的下滑:2021—2022年,新興小考成績分別排第13名和第16名,新興中學中考成績均倒數第一。
該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張昌隆介紹,外出人口多致使留守兒童和貧困家庭兒童缺失家庭教育、無人陪伴,這既是農村外出務工群眾的顧慮痛點,也是新興教育質量滯后主因。部分孩子因缺乏親情關愛與有效監護,出現安全、心理、教育等問題,影響健康成長。
為弘揚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精神,響應屯昌縣、委縣政府提升教育質量要求,自2023年2月起,新興鎮組建“小屯妹、大昌叔”志願服務隊,由駐村工作隊隊員、鎮干部、村“兩委”干部等45人構成。每周一、周三晚上在13個村同步開設“星光課堂”,主要輔導學生完成課后作業、進行課前預習及課后復習。
除此之外,星光課堂還聚焦孩子們的學習習慣養成及培養,通過運用各輔導干部的特長優勢和創新想法,開設音樂課、國畫課、讀書交流會、安全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的課程,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推動孩子成為陽光向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張昌隆說:“星光課堂在讓全鎮教育質量得到明顯提升的同時,也營造了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凝聚起全社會關注教育的力量。”
由此,“小屯妹﹒大昌叔”志願服務隊如蒲公英種子般隨風擴散,在全縣各鎮遍地開花。屯昌縣委宣傳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三年來,“星光課堂”從單一村庄拓展到全縣鄉鎮,從夜間課堂延伸到暑期專項,414 場課堂服務了 35727人次兒童,成為屯昌鄉村振興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雙名片”。
“小屯妹·大昌叔”是基層群眾的暖心人
其實,為星光課堂的孩子們帶去快樂和知識的“小屯妹·大昌叔”志願者大多是平凡崗位上的普通人:他們白天是辦公室裡的職員,晚上變身輔導作業的老師﹔平時是城裡文藝工作者,周末也會過來教孩子們學習唱歌彈琴……但當他們成為一名志願者,他們的角色便開始悄然轉換,成為基層群眾身邊的暖心人。
屯昌縣南呂鎮中心衛生院婦幼組組長龐秀菱就是這樣一位“小屯妹”志願者。每天,龐秀菱除了在衛生院坐診,還會帶著她的“百寶箱”,用她扎實的技術和熱忱的服務,守護著每一位准媽媽的健康。
9月16日上午,龐秀菱再次來到南呂鎮鹿寨村,為懷孕7個月的鄭女士做孕檢。鄭女士的丈夫長期在外務工,無法在家陪伴懷孕的妻子,而她一個人去衛生院或者縣醫院又比較麻煩,所以龐秀菱得知這一情況后就主動聯系對接,為她提供上門孕檢服務。
在鄭女士家,龐秀菱細心地為她測體重、量血壓、測血糖、做胎心監護等,將孕檢情況一一記錄在案,並與之前的檢查情況作比對,然后把最近要特別注意的事項寫在小紙條上,叮囑鄭女士有什麼變化及時告訴她。
“她不僅具備專業的醫療知識,更擁有一顆熱誠的心,每一次到訪,都讓我們感受到特別溫暖。”鄭女士說。
“下午還有大羅村的一個孕婦要上門。”龐秀菱說,南呂鎮有14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孕婦懷孕后第一次檢查時,她所在的婦幼組就會為其建立檔案,並定期隨訪和管理。對於丈夫不在身邊的留守孕產婦,她會更加關注。從 2023年至今,她已經為近二十名孕產婦提供了貼心服務。
和龐秀菱一樣,“大昌叔”志願者、屯昌縣屯城鎮城北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泰霖也是一位貼心人,前不久,在他和當地司法所工作人員的調解下,成功化解了兩位老人長達12年的矛盾糾紛。
城北社區的莫先生與徐先生都年已六旬,多年前因老房拆除后邊界不清結下“心結”,自2013年起,雙方爭執不斷,原本的建房計劃被迫擱淺,鄰裡關系更是降至冰點。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王泰霖聯合當地司法所工作人員,把這兩戶人家請到社區“大昌叔”調解茶話室,通過耐心溝通、梳理爭議,勸導雙方換位思考,互諒互讓。同時,王泰霖找來專業的第三方測繪公司人員進行測繪,劃清了土地界線,自此,兩家人解開了“心結”並握手言和。
包括王泰霖在內,城北社區一共有11名“大昌叔”調解員,這些調解員的照片、姓名、個人簡介和擅長調解領域全部在社區公開,平時社區居民有糾紛矛盾,可以選擇擅長該領域的社區調解員出面,擺事理、說法理,一樁樁鄰裡紛爭也隨之迎刃而解。
據悉,屯昌縣通過有效整合由法官、檢察官、司法調解員、鄉賢及“法律明白人”等志願服務力量,目前已創建“大昌叔”調解茶話室124個,覆蓋全部村居委會,運用人情、道德、村規民約等進行釋法說理,切實解決群眾一樁樁煩心事、揪心事,自成立以來共調處矛盾糾紛1000多件,成功率超95%,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海南椰林村寨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
讓文明像自來水一樣流進千家萬戶
在屯昌,還有很多像龐秀菱、王泰霖這樣的“小屯妹·大昌叔”志願者,活躍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他們通過瓊劇曲藝、“大思政課”與基層理論宣講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以實際行動踐行志願服務精神,用朴實的“鄉音土話”推動黨的政策走“新”更走“心”,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23年以來,屯昌圍繞基層農村兒童、孕婦、老人等困難群體較為缺乏守護關懷等問題,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志願者為支撐,協調相關部門和行業力量,建起1個“小屯妹·大昌叔”縣級志願服務總隊、8支鎮級志願服務大隊、124支村級志願服務隊,成立黨員、青年、巾幗等13支特色志願服務隊,得到各方關注與肯定。2023年,“小屯妹·大昌叔”志願服務品牌入選全國百例城鄉社區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星光課堂上,開心的孩子們。屯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讓在外的人放心,讓在家的人安心”是“小屯妹·大昌叔”志願者的初心。
近年來,屯昌縣重點圍繞留守老人、孕產婦、兒童等群體的實際需求,按照“1+3+N”模式開展各項志願服務。“1”即一個組織,成立“小屯妹·大昌叔”志願服務隊。“3”即“常態化志願+訂單式志願+針對性志願”,輪流安排志願者為留守群體提供“派單”服務。“N”即通過前期摸排與研判,衍生出“N”項志願服務,如留守孕婦服務包括孕產保健知識宣傳、孕期上門檢查、心理疏導等,留守兒童服務則以課外輔導、心理疏導、興趣培養、家風家教、安全宣教等為主。在困難群眾服務、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化解、便民惠民等方面持續發力,為基層治理“毛細血管”注入更多活力,讓志願服務更貼民心、更有溫度。
“小屯妹”熱情、大方、貼心,“大昌叔”淳朴、勤懇、踏實,這兩個形象代表了屯昌人的品性,也是屯昌人文風貌的生動詮釋。在他們的身體力行下,屯昌城鄉居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一個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正在逐步成型。
如今走進任何一個實踐站,都能發現新變化:烏坡鎮青梯村將孩子們在瓦片、竹編畫作變成村裡的亮麗風景線﹔屯城鎮新南社區的手工課上,廢舊紙箱變成了機器人﹔新興鎮博文村“海瑞文化室”裡,小學生講解員能給參觀者講“海青天”的故事。這些生動的場景,正是屯昌精神文明建設最鮮活的注腳……屯昌縣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今年以來全縣 489 場文明實踐活動,15707 小時的志願服務時長,都在訴說著同一個道理:文明不是奢侈品,而是像自來水一樣,通過實踐站的管道流進千家萬戶。
“群眾的需求在哪裡,‘小屯妹·大昌叔’就在哪裡。”屯昌縣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屯昌縣下一步將繼續深化“小屯妹·大昌叔”志願服務品牌建設,推動志願服務活動常態化、長效化,讓志願服務成為屯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形象代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