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申秋見瓊聲 瓊劇《黃道婆》唱響上海藝海劇院

人民網海口9月20日電 (記者李學山)9月19日晚,由海南省瓊劇院創排的大型原創瓊劇《黃道婆》在上海藝海劇院精彩上演,作為本次滬浙交流演出的收官專場,為滬上傳統戲曲舞台帶來一抹來自南海之濱的獨特風韻。
演出現場。主辦方供圖
當天劇院尚未開場,門外便已人頭攢動。到場的觀眾涵蓋老中青三代,不少戲迷提前候場,更有高校學生、在滬瓊籍鄉親、國際友人慕名前來。
19時15分,一縷黎族鼻簫悠悠響起,螺號隨之低回,燈光如絲線垂落,演員踏光而出,仿佛自典籍中走來的古人,緩緩拉開這場跨越時空的織夢序章。
演出現場。主辦方供圖
整場演出結構精巧,舞台如織布之機,人物為經,情節作緯,織就黃道婆行走山海、奔赴信念的生命圖景。舞美克制寫意,點染出黎村、織坊、雨夜海岸等場景,詩意中見生活肌理。演員穿梭如梭線旋動,情緒緩緩遞進,唱腔、身段與舞台渾然一體,完成一部沉靜絢麗的戲曲織錦。
舞蹈編導楊曉凡通過“水”的意象,設計出兩場極具對照性的群舞段落。一為序章“鬆江懸帆”,女舞者低伏翻旋,身姿若波,演繹少女黃道婆在風雨夜的沉浮與新生﹔一為“斷魂”,男舞者手持放大黎族斗笠翻涌如浪,凸顯五哥舍身救人的悲壯。生與死、柔與烈,如雙面織錦交映成章,構成全劇情感張力的高峰。
光影亦如情緒伏筆貫穿始終,黎峒一幕氤氳金橙與碧綠,熱帶氣息扑面,織坊沉於墨藍與灰白,如水墨鬆江之靜謐。至“怒海斷魂”段落,鑼鼓震響,光隨節奏顫動,劇場仿佛化作一艘行於風暴中的舟船,觀眾與人物一同駛入命運驚濤。
音樂則為情感結構注入骨架。劇中唱腔高亢婉轉,配樂融合紡車聲與海浪聲,為觀眾提供豐富聽感。擔任指揮的陳杰表示:“我們既要守住唱腔的韻味根脈,也希望在配器、和聲等方面大膽創新,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能共情。”
戲內動情,戲外共鳴,多位文藝名家對本次演出給予高度評價。上海戲劇院教授羅懷臻稱,“這是一場穿越七百年的精神返鄉。”他表示,黃道婆七百年前在上海與海南之間往返,今天借由舞台,再度牽起兩地、兩代戲劇人的情感絲線。他感慨道,《黃道婆》情感豐沛、結構完整、演員表現出色,標志著瓊劇正從地域劇種邁向更廣闊的舞台,“這是瓊劇走向主流、走向未來的一次有力發聲。”
“這次移師藝海劇院,我最看重的,是‘連接’。”海南省瓊劇院院長楊濟銘道出此行核心,“這部戲屬於每一位走進劇場的觀眾。我們希望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更寬闊的舞台上讀懂瓊劇、感受海南。”(李學山、古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