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三亞市第二屆鹿城新鋒最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丨最美快遞員選樹候選人系列報道
李讓星:三年扎根三亞迎賓路片區 台風天連軸轉日均送件700件

台風天冒雨送件、停電時借電充電、一天派送770多件快遞……在三亞韻達海螺網點,快遞員李讓星2022年從重慶來到三亞,三年間扎根迎賓路至鳳凰路片區,從日均派送100多件的“新手”,成長為能統籌分揀、處理客戶投訴、帶領團隊攻堅的網點骨干。
斷水斷電不耽誤,四天連軸轉清積壓件
對李讓星而言,台風天是快遞派送中最嚴峻的考驗。每次台風過后,網點都會積壓大量快遞。台風“劍魚”過后,網點所在區域停電四五天,從第一天晚上7點斷電到第四天恢復供電,電動三輪車沒法充電、網點沒網沒法掃碼,派送工作幾近停擺。
“不能讓客戶的件一直壓著。”李讓星帶著同事跑到附近住宅小區借電,給電動三輪車充好電后立刻出發送件。那段時間,他每天早上六點半就到網點,和同事一起先做網點防水,再分揀堆積如山的快遞,按片區分好后裝車派送,一直忙到晚上10點才收工,中間幾乎沒有休息時間。“最多一天送了500件左右,都是台風天積壓的貨,得趕緊送到客戶手裡。”
除了送件,李讓星還和同事主動承擔起片區的公益活兒。台風過后,網點附近的海螺村有不少樹木被吹倒,擋住了送件的路,也影響村民出行。他便和兩名同事一起,清理了店附近六七棵倒下的樹木,“先把路清出來,送件方便,村民出門也安全。”
從“看導航送件”到“片區活地圖”,細節裡藏著貼心
三年前剛入行時,李讓星對三亞迎賓路至鳳凰路片區的路線“兩眼一摸黑”,送件時得時不時停下來看手機導航,一天最多只能派送100多件。如今,他成了片區的“活地圖”,90%的小區、街巷都記在心裡,不用導航也能精准找到地址,日均送件量大幅提升,最高時一天能送700多件。
“現在送件效率高,除了熟路,還靠系統升級。”李讓星說,以前分揀快遞得逐個看地址,費時間還容易出錯﹔現在快遞有了“三段碼”,只要看碼就能知道屬於哪個片區、該分給哪個快遞員,分揀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多。
而在派送中,李讓星最在意細節。遇到生鮮快遞,他會第一時間打電話提醒客戶“生鮮到了,盡快取,別放壞了”。客戶要求送貨上門的,他從不推脫,哪怕多跑一趟也會送到家門口。有客戶因為沒及時在保安室找到快遞投訴,他會立刻聯系客戶,找到快遞后親自送上門道歉,直到客戶滿意。
去年,網點客服韋彩芬因客戶催件時態度急躁,兩人發生爭執,投訴升級。李讓星得知后,第一時間給客戶打電話道歉,問清地址后帶著快遞趕過去,當面把件交到客戶手裡,再次誠懇道歉,最終化解了矛盾。
“客戶急是因為盼著件,我們得站在客戶角度想,姿態放低一點,問題就好解決了。”李讓星說,三年來,不少常收寄快遞的客戶成了熟人,有的會主動加他微信,寄件時直接聯系他,“這份信任,比啥都珍貴。”
從“隻管送件”到“多面手”,三年跑出萬公裡責任路
每天早上8點,李讓星會准時到網點,和同事一起等司機拉貨回來,然后分揀、掃描快遞,把每個片區的貨分好、點清,再裝車出發送件﹔14點前,要完成90%的上午件派送﹔22點前,必須送完當天所有快遞,這是他三年來雷打不動的工作節奏。
從剛入行時“隻負責送自己的貨,啥也不用操心”,到現在要統籌分揀、幫同事解決送件難題、處理客戶投訴,甚至晚上沒事時還要查看網點數據,找問題、想辦法,李讓星坦言,心態變了,肩上的責任也重了。“以前送完自己的件就下班,現在得盯著整個片區的件都送完,同事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得頂上。”
三年來,李讓星每天早上、下午各跑一趟送件,一天下來差不多10公裡,三年跑了近萬公裡。如今,他已經把三亞當成了“第二故鄉”,計劃長期在這裡干下去。“剛開始來三亞是偶然,現在覺得送快遞雖然累,但每次把件送到客戶手裡,聽到一句‘謝謝’,就覺得值了。”
陽光下,李讓星正忙著把一批生鮮快遞搬到車上,准備打電話提醒客戶。他的身影在快遞堆旁穿行,用日復一日的奔波,守護著城市的物流暢通,也用責任與溫暖,連接起千家萬戶的期待。(熊淑婷/文 實習生王忠華 聶夢芳冰/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