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海南原創瓊劇《黃道婆》“金秋滬浙行”文化交流活動收官

2025年09月27日13:04 |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海口9月27日電 9月9日至19日,海南省瓊劇院攜原創瓊劇《黃道婆》,以“黃道婆文化回家”為主題,橫跨浙滬、歷時十一天完成“金秋浙滬行”文化交流活動。

《黃道婆》展演現場。主辦方供圖

這是瓊劇首次叩響白玉蘭獎之門,也是時隔十年再度登臨中國戲劇節的藝術高台。幾代瓊劇人砥礪求索,使這門誕生於南海之濱的地方劇種,在堅守唱腔程式的同時,不斷拓展題材與語匯,逐步形成海島氣韻與時代感交融的舞台風貌。《黃道婆》的問世,正是這一蝶變之作。

“我們這一代文藝工作者,也在織布。”海南省瓊劇院院長楊濟銘坦言,“傳承不是舊布縫補,而是重理經緯,以文化為帆、以非遺為舵,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圖景中織出海南的精神圖騰。”

山海同響:自貿港起韻 國家舞台回聲

本次系列活動由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海南省文聯主辦,海南省瓊劇院承辦。行程涵蓋紀念園瞻仰、高校交流、白玉蘭登台、戲劇節展演、非遺市集、社區科普、劇目分享等環節,以劇為經、以藝為緯,串聯起南海與東海的文明星河,鋪展自貿港文化走出去的時代篇章。

交流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全團170余位演職人員涵蓋演員、舞美、燈光、樂隊、非遺傳承人等,分工精細、銜接有序,體現出地方院團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語境下的整體調度與動員能力。宣傳方面,依托“全媒融合、分層傳達”策略,累計報道鏈接逾160條,視頻播放量超10萬次,上海電台訪談收聽人數達26.5萬,充分展現了傳統戲曲在數字媒介環境下的穿透力。

交流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此次“文化遠行”不止於展演,更注重文化傳播交流,海南省瓊劇院攜手上海黃道婆紀念公園呈現“雙非遺”聯動,黎錦與烏泥涇棉紡同台,在東華大學,以非遺市集呼應校園演出,在溫州戲劇節與多地劇種同台競展,在徐匯社區開展科普互動,形成“戲劇+非遺+科普+體驗”的立體模式,實現“劇場走向街巷”的落地實踐,共同織就新時代的文化敘事。楊濟銘院長表示:“戲曲不應隻停留在劇場,而要走進生活。”

一線一縷:一部頌揚大國工匠的女性史詩

瓊劇《黃道婆》自創排之初便摒棄“才子佳人”敘事,而以“三錠紡車”的創制與傳播為主線,展現黃道婆自黎峒學藝、心系蒼生、澤被天下的生命旅程。導演王青強調:“不是神化,而是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瓊劇改編陳藝天感慨,劇本十易其稿,採風團隊深入樂東鄉野,向黎錦傳承人學習織唱。

《黃道婆》展演現場獲褒獎。主辦方供圖

舞美取材椰林、五指山林等意象,音樂融合崖州民歌、黎族小調與滬語童謠,唱腔音樂設計黃志啟、張發長復原瀕危曲牌,形成兼具地域辨識度與時代審美力的音畫體系。

《黃道婆》展演現場。主辦方供圖

在舞台上,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林川媚飾演的黃道婆A角,以層次豐富的表演撐起人物完整精神弧光﹔B角演員林艷聲腔清亮,展現匠魂堅韌﹔符傳杰、張昌義、吳海妹等演員各展功力,各綻風採,群像鮮明,演出現場掌聲雷動,觀眾在“怒海斷魂”等場次數度落淚。

觀眾群體跨越年齡與地域:大學生稱其是“對紡織人的最高致敬”,滬上老人感嘆“聽不懂方言,卻看懂了她的愛與堅守”,甚至有外國觀眾直言“好戲,是聽得懂的情感”。在滬多年的海南觀眾動情留言:“這讓我仿佛回到童年廟口,看外公伴奏。”

“真正的地方戲,從不止於地方。”海南省瓊劇院院長楊濟銘說,此次“金秋浙滬行”,恰逢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前夕,完成了一次象征性的“精神出關”。瓊劇不僅是地方藝術的守望,更是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支點,它以聲音為梭、信念為緯,在新時代文化長河中織就一匹屬於海南、屬於人民,也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錦緞,必將在更廣闊舞台上熠熠生輝。(李學山、古敏)

(責編:吳佔桂、席秀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