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2025三亞市第二屆鹿城新鋒最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丨最美貨車司機選樹候選人系列報道

陳照富:六年運出36萬公裡“西瓜專線” 零事故跑出金字招牌

2025年09月30日17:43 |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小字號

清晨六點,三亞的夜尚未褪去濃黑,陳照富已駕駛著他的面包車,穿梭在通往育才生態區、崖州區的路上。他今天的工作,是將那些青綠條紋、飽含甜汁的海南西瓜,從陵水准時送達三亞育才生態區、崖州區和新鴻港批發市場。自2019年3月握上這輛貨車的方向盤,整整六年零五個月,兩千三百多個日夜,陳照富的車輪已碾過36萬公裡。

“西瓜地圖”刻在腦子裡

“麒麟瓜十斤上下,皮薄聲脆﹔拇指瓜小巧玲瓏,十斤出頭﹔美人瓜麼,七八斤最標致。”陳照富拍打著一個滾圓的麒麟瓜,瓜皮在他粗糙的手掌下發出沉悶的“咚咚”聲,如數家珍。新鴻港批發市場商戶們遠遠看見他的面包車駛入,便高聲招呼:“陳師傅,這邊!就等你的好瓜了!”

每年3月到8月的海南產瓜旺季,陳照富便是連接瓜田與市場的“追瓜人”。他的面包車靈活地從陵水穿梭於育才生態區、崖州區和新鴻港批發市場之間。最忙碌的端午前后,每天運送西瓜超過2000斤是常態。陳照富表示,“從陵水的批發點,到新鴻港批發市場,再到育才和崖州,這海南島東線跑瓜的路,早都刻在我這腦子裡的地圖上了,分毫不差。”

零事故打造“金字招牌”

批發商的檔口前總是最早清空陳照富的西瓜。批發商老板記憶深刻:“老陳的貨車還沒完全停穩當,他人‘噌’就跳下來,肩膀一沉就扛起百斤重的瓜筐,小跑著往我庫裡搬,生怕耽誤一刻。”陳照富擦著汗,語氣平實:“我們這行,力氣就是本錢。你多搭把手,貨到人勤快,人家下次還找你嘛!”

安全,是陳照富另一塊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六年,36萬公裡,零事故。秘訣朴素得讓許多年輕司機難以置信:“高速上,油門踩下去,表針絕不超過80碼﹔進了城,人多車雜,開得更慢。眼睛要活,四面八方都得顧到,心再細點,也就夠了。”

車廂裡藏著的溫情

在轟鳴的發動機聲和沉重的瓜筐之外,更少人知道,這位運送西瓜的普通司機,連續六年,默默幫扶著海南本地幾戶孤寡貧困老人。

“最早是跑萬寧時,一個相熟的老瓜農朋友提起的,說隔壁村有老人實在艱難。”陳照富聲音低了些。從此,除了西瓜,他的車廂裡,總會在縫隙中塞進些別的東西:一袋沉甸甸的新米,幾筒素淨的月餅,幾雙厚實的膠鞋……每年這項支出大約3000元,每戶300元左右。被問起那些受助老人的名字和近況,他表示:“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了,歲月不饒人,陸陸續續,有些已經走了。”沒有錦旗,沒留下聯系電話,甚至連幫扶了多少年,他都得掰著手指數一數才說得清:“人活著,路上遇見了,能搭把手就搭把手。看見了,心裡放不下。”

車輪上的生計哲學

從入行時月入僅四五百元,到現在旺季時日掙可達六百余元,陳照富一家的生活在車輪的轉動中,如同緩慢爬升的坡道,雖緩卻實。啟動引擎,穿梭於陵水的批發點、育才生態區、崖州區與新鴻港批發市場之間,裝貨、趕路、卸貨、再裝貨……循環往復,常常忙到晚上八九點,夜色四合才能歸家。

望著碼放整齊、青翠欲滴的滿車西瓜,陳照富露出了朴實的笑容:“這行當,我熟門熟路。”陳照富彎下腰,肩頭肌肉繃緊,將最后一筐沉重的西瓜穩穩搬進商鋪。這一車廂西瓜,足夠加滿明天繼續奔馳的油箱,也足夠在某個村尾的老瓦房前,悄悄放下一袋米,或者,為某位步履蹣跚的老人,添上一雙合腳的新布鞋。(熊淑婷)

點擊查看更多

點擊查看更多

(責編:蔣成柳、席秀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