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奔赴中,與海南彼此成就
——海南省“椰島友誼獎”頒獎儀式暨外國專家座談會側記

9月29日,臨近國慶,海南迎賓館裡洋溢著喜慶友好的氣氛。海南省“椰島友誼獎”頒獎儀式暨外國專家座談會在此召開,7位外國專家被授予2024年度海南省“椰島友誼獎”,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
“椰島友誼獎”,始於1999年,是海南省人民政府為表彰在促進海南與世界各國(地區)友好交流合作、推動海南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榮譽獎項。獎項既是對外國專家智慧與辛勞的認可與尊重,也彰顯海南對外開放的態度和決心。
2024年,我省對“椰島友誼獎”原管理辦法進行修訂完善,並時隔8年重新啟動評選,阿汗穆德、魯斯蘭等7名外國專家獲得殊榮。
每個椰島友誼獎背后都有一段深厚的跨國情誼。
登上領獎台,海南大學研究員阿汗穆德分享了自己在海南的工作經歷。他的研究方向是土壤-植物生態系統養分循環,2023年,他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優青”項目,成為海南首位獲得該項目資助的外籍專家。他和團隊用科技支撐海南農業高質量發展,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14篇高水平論文,提升了海南省在土壤科學領域的地位。
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圖列諾夫·魯斯蘭,現任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全球新聞官,他積極向全球客商介紹海南自貿港的政策紅利和投資機遇,推動了一批外資項目落地。他還是罕見的Rh陰性血型攜帶者,過去15年在中國累計獻血超過6000毫升。2013年,習近平主席對魯斯蘭無償獻血的行為給予高度贊揚,稱他為“中哈友誼的使者”。
還有的外國專家多年來致力於講好海南故事,通過創辦網站、拍攝視頻等形式,不遺余力向世界推介海南﹔有的深耕海南水產領域,選育優良魚苗,極大提高了養殖效益﹔還有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在疫情防控、旅游和文化傳播等方面發光發熱。
奔赴是雙向的。在這些外國專家心中,海南有著不一樣的分量。他們說,海南是一塊開放包容、充滿活力的熱土,為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們實現自我價值、干事創業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我的另一半時不時會開玩笑說,‘你有時比我更像中國人’。”海南譯抵岸語言服務有限公司英國籍總經理楊龍賢,在中國已生活18年,從留學生到職員,再到創業者,他的足跡遍及南京、上海、中國香港,直至落戶海南。
一路走來,楊龍賢見証了海南的開放進程:從建立全國首個省級營商環境建設廳,到搭建國際服務門戶網站和全雙語工商注冊平台,再到推出針對外籍優秀畢業生的居留許可政策和針對國際人才的各類停居留便利措施……
“國際人才之所以願意來到海南,首先是因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其次是利好人才的各種政策。海南的開放與創新精神,吸引了眾多青年創業者,我就是其中之一。”楊龍賢坦言。
發自內心認同,真心實意貢獻,這些“洋面孔”懷著深厚的“海南情”,讓合作之手牽得更牢,友誼紐帶拉得更緊。
當前,海南自貿港正處在全島封關運作准備的關鍵階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國際人才的支撐。如何進一步優化相關政策,提升涉外服務效能,讓國際化成色更足?
“在細節上下功夫,比如在公共交通系統配備完善的雙語甚至多語言播報與標識,方便外籍人士”“提升醫療衛生系統的國際化水平,建立更多能提供英語服務的國際醫療中心……”
座談會上,來自全省多個領域的外國專家代表暢所欲言,提出多項建設性意見。省外辦、省教育廳、省衛健委、省商務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技廳等部門相關負責人現場回應關切,並表示會后將跟蹤落實,盡最大努力讓外國專家在瓊居住安心、工作舒心、發展順心。
近者悅,遠者來。多年來,海南出台了一系列針對外籍人員的便利化舉措,為他們在瓊經商、工作、學習、旅游、購物等提供全方位貼心服務,傳遞廣開進賢之路的誠意,為自貿港建設注入更多“源頭活水”。
現場,楊龍賢說的一句話,能代表很多外國專家的心聲:“把個人理想融入自貿港建設的宏偉藍圖之中,在海南這片熱土上,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將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與海南一道成長、成就彼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