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以首個全國科普月為契機,推動科普資源下沉基層,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765場次活動,讓科普接地氣聚人氣

今年9月是首個全國科普月,瓊州大地處處涌動著科普的熱潮:從文昌的航天知識進校園,到萬寧咖啡飄香的科普研學﹔從東方科技小院深入鄉村傳授實用技術,到屯昌“三區”科技人才幫扶……全島累計開展765場次活動,推動科普資源下沉基層。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海南以首個全國科普月為契機,緊緊圍繞自貿港建設和創新型省份建設需求,打造特色科普活動、拓展科普服務場景、加快構建大科普格局,推動科學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不斷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科技成果接地氣
人類和機器人下棋,誰能贏?一個萌趣十足的AI下棋機器人靈活伸展機械臂,通過磁吸方式精准取放棋子,一名學生在棋盤前與其展開五子棋對決……這是日前在儋州市體育館舉行的海南省全國科普月主場活動上發生的精彩一幕。
主場活動設置了“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成果展,近100家單位帶來1000多件展品,全面展示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天航空、生態環保、數字經濟、氣象科學等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
“這些科技產品真豐富”“學到很多新知識”……此次活動讓我省眾多中小學生大開眼界。洋浦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張桓興奮地說:“以前隻在課本和視頻裡見過這些高科技產品,今天能親身體驗跟機器人下棋,太神奇了!”
當下,科技迭代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各類前沿科技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卻也因其專業壁壘令不少人“看得熱鬧、摸不清門道”。全國科普月的設立,恰是為公眾搭建起一座“解碼科技”的橋梁。
連日來,海南省博物館、三亞市圖書館等眾多公共場館變身“科學樂園”,互動展品前排起長隊,新奇的科技產品讓參觀者體驗熱情高漲﹔校園裡,物理實驗秀、無人機實操引得孩子們驚嘆連連﹔社區廣場上,機器狗靈活轉圈、人形機器人隨音樂舞動,精彩表演讓居民們沉浸其中。
“可觸摸的模型、能互動的裝置、生動的場景演示讓科技成果變得接地氣、聚人氣,點燃了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科學的好奇與熱情,讓科學精神在歡聲笑語中悄然生根。”省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
科普活動有聲有色
9月26日,一堂跨越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階梯式”科普課堂在海南省生物多樣性科技館(海南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舉行。
在龜鱉館,小學生好奇地發問:“巴西龜能在大海生活嗎?”﹔初中生熱烈探討著守護海洋生靈可行方案﹔高中生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的海南長臂猿保護建言獻策﹔大學生的視角投向更廣闊的天地,思考著萬物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未來。
同學們在場館裡邊走邊學,從提出問題到探討方案,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真正理解“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深刻含義。海南師范大學學生黃昱喆說:“在沉浸式的學習中,保護環境的責任感變得具體和強烈。”
新時代的科普,已經不再是單向灌輸,海南不斷探索新路徑,創新推出“科普+藝術”“科普+研學”“科普+Citywalk”“科普+短視頻”等跨界融合模式,打造一系列場景化、體驗式的科普活動。
弘揚南繁精神的舞台劇《熱土當歌》、講述大學生科普行動的音詩畫《科普的翅膀》、展現青少年科技探索精神的歌曲《未來作答》……省科協推出系列原創科學文化作品,用藝術的形式描繪科普事業助力創新發展、點亮大眾科學夢想的生動圖景。
聯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開展“深海講堂”,組織潛航員、深海科學家與公眾開展“深藍對話”﹔萬名大學生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園區開展科普活動﹔在海南環島旅游公路“儋耳追光”科普驛站,體驗古法制鹽技藝﹔參與“七巧科技”競賽,用幾何圖板拼繪出對未來世界的構想……整個9月科普活動精彩不停。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還舉辦了首屆海南自貿港公民科學素質大賽,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開展,累計參賽人次達77.5萬,為全省公民提供了學習交流、展示風採的平台,助力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社會氛圍。
科普聯動更加緊密
“在科普月活動中,一個尤為突出的特點是,我們加快推動科普工作從‘單一領域’轉向‘全域協同’,從‘分散發力’走向‘系統聯動’,加快構建大科普格局,將‘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這一理念轉化為生動實踐。”省科協相關負責人說。
一方面,省科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等海南省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30多家成員單位,圍繞自貿港科技創新、科學教育、數字素養、生態文明、衛生健康、食品安全等領域開展科普行動,實現科普覆蓋面與影響力的全方位拓展。
另一方面,各市縣將依托地域文化、產業優勢與群眾需求,打造差異化科普場景,組織開展各類科普活動320場次。如三亞北斗定位闖關樂跑親子賽、陵水機器人設計大賽、瓊中熱作科普進校園、昌江氣象科普研學、樂東少數民族地區科普等。
與此同時,社會力量推出專業化、多樣化活動。如省環境科學協會舉辦紅樹林淨灘挑戰賽、海口海關動植物檢疫中心開展國門安全小衛士職業體驗、東方有機肥循環利用科技小院將舉辦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等。
這一多層次、網絡化的協作體系,打破了部門壁壘與資源孤島,構建起覆蓋城鄉、形式多樣的立體科普生態,打通科普服務“最后一公裡”,使海南科普工作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記者還了解到,2024年進行的第十四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海南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2.1%,較2023年的10.67%提高了1.43個百分點,是近年來全國進步最快的省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