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建設投資,也舍得生態投入(現場評論)

《人民日報》(2025年10月10日 第 05 版)
在海南洋浦港,一動一靜的兩個工程,相映成趣。
一邊,是重點工程洋浦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擴建工程(一階段)二期項目,機械轟鳴,熱火朝天﹔另一邊,是悄無聲息的水下工程,潛水員們將7萬余株受工程影響的珊瑚遷移修復,並補種2萬余株,呵護海底熱帶雨林的勃勃生機。
在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前沿陣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給人啟迪。
重視建設投資,也舍得生態投入,背后是深刻的發展理念之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過去,一些項目在規劃時先上馬、后環評,將生態保護視為額外的、可壓縮的成本。但在洋浦港,生態保護從一開始就是工程的“必答題”。項目啟動之初,一份詳盡的珊瑚礁生態修復方案就已制定,明確了“先保護,后建設”的原則。耗資超2100萬元、歷時3年,對珊瑚進行移植、監測和養護,這筆生態賬被毫不猶豫地計入工程總成本。為碧海藍天投入的每一分錢,都是在為可持續發展積蓄寶貴的自然資本,並最終提升發展的“含金量”。
做好“必答題”,更要答好“協同題”。工程啟動前,科研機構率先探路﹔施工過程中,專業團隊精准操刀,將影響降至最低﹔工程結束后,長期跟蹤養護機制無縫銜接……這種貫穿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生態保護邏輯,確保發展的步伐無論多快都不觸碰生態紅線。
為7萬余株珊瑚喬遷新居,確保75%以上成活率,靠的不是一時熱情,而是科學決策與系統保障。從宏觀著眼,海南出台全國首個省級珊瑚礁生態保護修復三年行動方案﹔從微觀入手,科研人員改進飛碟狀人工礁盤,探索“膠泥+打孔固定”新方法。整個過程中,無人測量船、水下可視化系統摸清家底,在線監測系統實時追蹤水溫、鹽度和濁度等指標,為珊瑚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正是從頂層設計、科學移植、過程監測到后期養護的閉環體系,讓每一個決策、每一次施工都有據可依、有章可循。科技創新為生態保護插上翅膀,在優化生態治理的同時,也能催生新質生產力。
守護一片珊瑚,著眼的是整個自貿港乃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海南正在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南發展的優勢和本錢。洋浦港為珊瑚“搬家”的小切口,折射海南自貿港建設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大主題。從省級層面推進制度創新,到三亞等地匯聚科研人才、守護海底熱帶雨林,再到推廣“漁船打撈垃圾”模式……保護好每一株珊瑚、每一片紅樹林,就是在擦亮海南自貿港的金字招牌,為子孫后代守護珍貴的蔚藍。
洋浦港的海岸線上,起重機的長臂正為自貿港的未來描繪壯麗的天際線﹔靜謐的深藍之下,新生的珊瑚正為這片海域構筑堅實的生態基石。當天際線與生態線和諧共融,這份為未來發展投下的“生態保單”,將讓高質量發展的航船行得更穩、駛得更遠。
(作者為本報海南分社記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