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海之南丨泥與火的對話,她當了半輩子翻譯官

2025年10月31日11:08 |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小字號

一捧來自海南昌江的土,一雙與之相伴了四十多年的手。

劉梅珍的工作,就是讓這捧沉默的泥土開口說話。這裡沒有飛速旋轉的拉坯機,隻有最古老的手藝——泥條盤筑。她將泥土搓成均勻的長條,一圈,又一圈,用指尖的溫度將它們盤繞、黏合,器物便在手中慢慢“生長”起來。

這門手藝,叫黎族原始制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被稱作制陶史上的“活化石”。它曾是黎族婦女養家糊口的營生,但在時代洪流中,幾乎成了一門失傳的“語言”。

直到劉梅珍回來。

十幾年前,她辭掉海口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看到精美的黎陶被堆在角落無人問津,老藝人守著手藝卻過著清貧的日子,她心裡不是滋味。她決定留下來,把這門手藝重新“撿”起來。

路不好走。起初,為了提高效率,她試過用機器制坯、上釉,想讓黎陶看起來更光鮮。但國家級傳承人羊拜亮老人看了,隻說了一句:“這不是黎陶。”

這一句話點醒了她。她明白了,手藝的根與魂,機器給不了。真正的傳承,不是模仿樣子,而是守住做法,再想辦法讓它“活”下去。

於是,她一邊堅守著“泥條盤筑”的手工核心,一邊大膽創新。傳統露天燒陶成品率低,她就引入現代氣窯,精准控制火候﹔為了讓陶器有更豐富的色彩,她甚至在春節假期跑遍鄉鎮,尋找能與家鄉土發生奇妙反應的火山泥。

她帶著姐妹們,把黎陶從過去的鍋碗瓢盆,做成了今天人們喜歡的茶具、花瓶和藝術擺件。古老的手藝,就這樣從“土灶台”走上了“書畫案”。

2013年,她牽頭成立合作社,把村裡的婦女們聚在一起。政府支持建起了傳習所,她手把手地教。如今,這門手藝養活了村裡上百號人,成了鄉親們實實在在的金飯碗。

她打破“傳女不傳男”的舊俗,把手藝傳給兒子﹔她也走上大學講台,把這門古老的“語言”教給更多年輕人。

從泥土到器物,中間隔著一道火。劉梅珍就是那個掌握火候的人。她讓古老的黎陶有了新的生命,也讓更多人聽懂了泥與火的故事。

總監制:趙 鵬

策劃文案:孫海天

出鏡:孫海天

視頻攝制:孟凡盛

出品

人民日報社海南分社、人民網海南頻道

(責編:蔣成柳、席秀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