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12年9月5日下午,HRT车队正式确认中国车手马青骅将在F1意大利大奖赛第一次练习赛中出场。9月7日,历史上第一位中国人的名字被写入了F1大名单中,马青骅驾驶着HRT赛车驶上了蒙扎赛道,虽然只是练习赛,虽然成绩平平,但马青骅已经在中国赛车史上书写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的篇章。
    多年来,缺失本土车手让很多爱好F1赛车的中国车迷满怀遗憾。马青骅的加盟,让中国从F1赛事的“办赛者”变为了“参赛者”。不过,对于马青骅和中国赛车运动而言,这还只是一个开始,但是对于如我般热爱这项赛事的人们,那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以及所独有的隆隆轰鸣声,总是能给予我们无数的憧憬与激情,而这关于极速旋风的一切,更是所有人都无法抗拒的魅力所在。

中国车手进F1第一人:马青骅简介及所获奖项

    1987年12月25日出生于上海的马青骅,8岁开始练习赛车,12岁时即获得全国卡丁车青少年组冠军。2004年,17岁的马青骅被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选为亚洲方程式雷诺康巴斯系列赛的参赛选手,并以全胜的成绩夺得年度总冠军。
  2004年的亚洲康巴斯方程式锦标赛,是马青骅逐渐走向高级别方程式比赛的开始。此后约8年的时间里,从初级方程式到中级方程式,到F3、GP2、A1等各种级别的赛事,马青骅一步步走向F1方程式赛车。

十年磨练 中国梦想照进现实

十年之后,中国人终于有机会见到自己的车手走上F1赛场的一天。不过,马青骅并非在充满传奇色彩的蒙扎赛道亮相的第一位中国车手。2003年冬天,同样出生于上海的江腾一在蒙扎参加了一次试车,并且凭借出色的表现加盟意大利PREMA POWER车队参加意大利雷诺方程式锦标赛。十年之后,中国人终于有机会见到自己的车手走上F1赛场的一天。不过,马青骅并非在充满传奇色彩的蒙扎赛道亮相的第一位中国车手。2003年冬天,同样出生于上海的江腾一在蒙扎参加了一次试车,并且凭借出色的表现加盟意大利PREMA POWER车队参加意大利雷诺方程式锦标赛。

整整十年,中国车手的F1之梦历经了漫长的磨练和蛰伏,经过了程丛夫、董荷斌、李英健、马青骅四人的努力之后,终于成为了现实。

    
        作为赛车运动发展的新兴国家,2003年中国车手开始与F1进行接触,从而踏上了迈向象征着世界汽车运动最高圣殿的探索旅程。当年,程丛夫成为迈凯轮车手培训项目的成员;同年,董荷斌赢得亚洲宝马方程式锦标赛冠军之后也从使用宝马引擎的威廉姆斯车队拿到了一份试车合同。
        2004年F1大奖赛首次登陆中国,在上海举行,提高了中国人对赛车运动特别是F1的关注。2005年年初,获得2004年亚洲宝马方程式锦标赛冠军的中国香港车手李英健与当时的米纳尔迪车队进行接洽,商谈以第三车手身份加盟车队的事宜,但遗憾的是双方无疾而终。
        2007年中国站期间,收购索伯车队之后以制造商身份进入F1的宝马车队宣布董荷斌成为官方试车手,此前,董荷斌经历了德国F3锦标赛三年的历练并在2006年拿到冠军,让他成为当时最有希望参加F1大奖赛的中国车手。三年之后,董荷斌又以替补车手身份加盟当时的雷诺车队。然而,由于当时已经取消了季中测试,而碍于车队对成绩的保证,董荷斌始终没有机会哪怕在自由练习时间出场。

精彩瞬间

F1世界的另类竞争

F1是世界上最昂贵、最严格的赛车运动,也是与观众距离最遥远的比赛,你以为车队每年投入上百亿元的资金,只是为了换取那短短两个小时比赛后喷香槟的乐趣?当然不是。隐藏在这座赛车最高殿堂之后,是人类智慧与团队合作最淋漓尽致的完美结合;隐藏在全球无数顶尖工程人员竭尽心思所打造的终极速度机器上的秘密,更是媲美航天科技,其差异只在于称霸的领域不同而已。从入门开始,让小编带你探索一级方程式赛车深邃的奥秘。
[一部F1赛车多少钱] [F1旗语介绍] [F1的比赛规则]
[车队的职员分工] [Pit-Stop的分工] [Pit-Stop实录]

现场图片

F1的安全因素与残酷历史

F1历史上的重大事故以及赛纳之死

    1953年,F1大奖赛首次在南美洲的阿根廷举办。F1历史上第一位世界冠军获得者、意大利车手法利那驾驶的法拉利赛车在高速比赛的过程中,因失控冲向赛道旁观赛的人群,造成9死40人伤的惨剧的发生。
1955年7月11日的勒芒24大赛上,皮雷·莱夫赫所驾驶的奔驰赛车在大直线上失控冲进人群,造成81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惨剧。
  1958年,法拉利车队的两位车手路易吉·穆索与皮特·科林斯分别在法国和德国大奖赛上意外身亡。
  1960年比利时斯帕赛道,两名年轻的英国车手,库珀车队的布理斯托和莲花车队的斯塔斯,他们所驾的赛车先后冲出赛道双双丧命。
  1994年的圣马力诺大奖赛伊莫拉赛道可谓是F1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周。星期五的练习赛:在伊莫拉赛道的弯处,车手巴里切罗因入弯过快,赛车冲进路旁造成石子弹起,随后直飞撞防护墙。所幸的是巴里切罗只受到些擦伤,一度昏迷的他周六又重返赛道。星期六的练习赛,澳大利亚车手罗兰德·拉岑博格的赛车在练习赛中,赛车的前挡风翼突然脱落,失去控制的赛车一头撞向防护墙,拉岑博格折颈断魂。星期日的决赛,比赛一开始车手莱托的赛车与佩德罗·拉米驾驶的赛车撞在了一起,飞散的碎片造成八名观赛车迷的受伤,两圈之后重新比赛,三届世界冠军巴西民族英雄塞纳在比赛进行到第五圈时,其威廉姆斯赛车疾驶到拉岑博格出事的地段附近,没能拐过这个Tamburello弯道。尽管塞纳刹车的时间用了近一秒钟,但赛车还是撞到了防护墙,塞纳的头盔被赛车右前叉骨弹击,头部造成致命的脑损伤而死亡。

F1安全因素

    F1现在平均每个赛季受伤的赛车手数量大约不超过1人次,因为比赛残疾的近年比例已经相当小了。
  1、赛车结构。安全标准是车队在设计赛车的时候必须遵循的标准。和市售车辆一样,F1要接受更高等级的碰撞安全测试。F1的结构是“外柔内刚”,碳纤维车体在碰撞的时候可以被撞成碎片以吸收碰撞能,而座舱部分则是用高强度材料制成,可以保护车手。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严重的撞车,整个车辆已经被撞毁大半,车手照样从里面自己爬出来行动如常。另外,轮胎通过钢索与车体相连、加高的驾驶舱头部护板等等都是加强了安全性。
  2、车手防护。车手的防护是很强的,其赛车服可以在火里保证13秒的时间供车手逃生,头盔的强度可以保证坦克压过去丝毫无损。而且有鉴于09年马萨被一颗螺丝钉(还是弹簧来着……)打到头盔上被撞晕,10年的头盔也在吸收冲击和面罩连接强度上做了很大的改进。
  3、车手个人素质。能开F1的都是最顶尖的车手,说其反应速度异于常人那是没错的。一般的驾驶者反应时间是在0.2秒左右,而F1车手从发现异常到作出肌肉反应整个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0.05秒,反应速度是一般人的十倍左右。所以发现险情可以尽快做出反应,保证自身安全。我们一般的汽车上设置安全气囊的原因就是一般人的反应速度是不够的,而对于F1车手而言,要撞车的时候,他早就做好准备——脖子肌肉绷紧并且向后用力,加上他们的脖子上的肌肉力量也要远大于一般人(每场比赛需要抗最大5G横向载荷长达2个小时,颈部肌肉非常强悍),完全可以保证自己在碰撞中不会受到伤害。

埃尔顿·赛纳之死

  •   一级方程式以及整个赛车界甚至全世界都要记住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参加了161场大奖赛、41次冠军、65次排头位、三次一级方程式大奖赛年度总冠军......不幸的是, 1994年5月1日在圣马力诺的伊莫拉赛道上撞车身亡,年仅34岁。

马青骅距离成为F1车手还有多远

    赛车场上的主角当然是在跑道上飞驰的热血男儿。然而,在车手获胜的背后,除了一部优异的赛车之外,车队的运作才是最大的功臣。F1赛车堪称分工最细、最专业的一项运动竞赛,所需要投注的人力、物力与资金的庞大,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三十年前的F1比赛,只需车手及少数几个技师就可完成车队的运作,车队只需用一部拖车载着车到赛车场就行了。但是目前的F1赛车,每场比赛每个车队都必须动员超过100位的工作人员,才能顺利执行比赛的运作,可说是绝对的团队竞赛。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赛车小国来说,在缺乏完善的青少年卡丁车培养体系下,马青骅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除了自身的天赋和才华、刻苦的训练和不错的机遇,他还需要背后有强大的资金支持。F1赛车一向都是金钱运动。马青骅的父亲就曾过说,为了给儿子圆梦,至少花了五百万元,“家底都干了”。
    曾有人说要培养出一位中国F1车手的难度可以和国足拿下世界杯冠军的难度不相上下,马青骅的突破可谓是具有历史意义的。HRT车队市场总监大卫·芒切波说:“首先要拿到超级驾照,他的技术已没有问题。现在关键看车队对他的定位,还要看赞助商能否给他足够支持。 ”至于马青骅是否在未来能有机会在正赛中露脸、成为首位进入F1正赛的中国人,据悉,在新加坡大奖赛之后,自会见分晓。

  • 昵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