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 关爱自然的意义。
杜牧的《七绝·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
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当我们为逝者祈祷时,也更应该珍惜与亲人的每一次相聚。
中国人爱过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除了有计时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以一种特殊的价值、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情感需求。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拼命奔跑的人,为了物质进步,我们踉踉跄跄、慌不择路,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我们跑到终点,不但发现爷爷奶奶偷偷塞到我们贴身口袋里的祖传宝贝都丢掉了。【详细】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习俗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不断融入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活动,以及民间关于介子推的历史风物传说。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