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琼海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从“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入手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探索出了“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新模式,在不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中的琼海篇。 那么,作为“田园城市”的主人,农民自身是如何看待“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这样的城镇化模式又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被“就地城镇化”改变的村庄

      7月9日上午,琼海市嘉积镇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入口处的“龙寿传说”咖啡驿站里,来自礼都村的吉大嫂一边为前来消费的客人端上一杯杯饮品,一边不时抬头看下店里的时钟。
  “她快要下班了,看时间是因为想着要赶回家侍弄自家的胡椒、槟榔呢。”礼都村委会主任黎文儋笑着对记者说。
  看到别人猜出了自己的心思,吉大嫂也不好意思的笑了。在到“龙寿传说”咖啡驿站之前,她也曾到城市里打过工,但那时候可没像现在这么老是惦记着回家:“离老家远,反正也回不了家,下班就是睡觉,偶尔也去逛街,但因为钱不多,也不敢怎么花。”在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开园后,她听说这里开了一家咖啡厅,于是就跑来应聘当了一名服务员。问起收入,她有些羞涩地告诉记者,老板开给她一个月的工资有1600元,虽然不算多,但比在城市里打工要好得多。

  • 【家门口就业】礼都村委会主任黎文儋对记者说,他们村里像吉大嫂这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还有十多个人,他们原来大多都在城市里打工,在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开园后,他们陆续回到了村里。
  • 【家门口创业】“这一大片是莲藕基地和草莓基地,都是村里的人经营,一到成熟季节城里人来的可多了;那边一片是体验式菜园,城市里只要花一点钱就可以在这里种菜、收菜,还有人帮忙管理。”带记者走在刚刚从田埂硬化而来的乡间水泥路上,礼都村委会主任黎文儋一脸的自豪。

“村长级”保安——黎德胜

礼都村值更守夜的"村长级"保安

    白天,他是一名村长,要处理村里大到生育建房,小到邻里拌嘴的繁杂事务;晚上,他是一名保安,以巡逻和守夜的方式维护着咖啡驿站的财物安全……已经到了知天命的的年纪,琼海市嘉积镇礼都村委会礼下村小组组长黎德胜没想到自己还能多出一个保安的身份。
  礼下村是一个数百人的小村庄,黎德胜在这里干了20多年村干部,对村里的大小事务都了如指掌,村民之间有了矛盾纠纷只要他一出面,再“难缠”(麻烦)的事情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作为村里的“最高头领”,村里人有点什么事情他都跑上跑下乐意帮忙。因此,“村长”这个职务也就顺理成章地在他手上干了这么多年。
  刚开始,穿上保安制服时,黎德胜还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自己毕竟是一村之长,大小也算个“官”,当保安好像有点“那个”。但很快他就适应了这一角色转变,每天晚上当他穿着保安制服在咖啡驿站值更守夜时,看着脚下这片由泥泞稻田变来的“公园”,还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毕竟这是自己的家乡。

多文村里的夜校

多文村里的"农村大有作为夜校"

    椰林掩映里,一座简陋、古朴的建筑默默矗立。谁也不会想到,当年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催生的产物,如今会成为很多人来重温记忆和怀旧的地方。这里是琼海市嘉积镇礼都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名叫多文村,这座建筑的名字是“农村大有作为夜校”。
  “农村夜校”,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解放初期,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迫切需要从文化上翻身。顺应时代的需要,广大农村纷纷举办“夜校”“冬校”,首要任务是组织农民学习文化,扫除文盲。其次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为进行“扫盲”和普及农业技术,农村各地的“夜校”也火热了一阵子。但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夜校”逐渐淡出了农村生活。
  多文村里的这座“农村大有作为夜校”究竟建于什么年代,村里人已经记不清了,但从夜校墙壁上保留下来的文字和图案,人们仍旧可以怀想起那个火热的年代。夜校门上挂着“农村大有作为夜校”的老旧牌匾,虽经多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淋,字迹依然刚劲有力,门上还画有“忠字舞”的图案。门前的两个柱子上,一个镌刻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一个则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微观”琼海

  • 昵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