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151105

2015年11月8日是我国第16个记者节,和教师节、护士节一样,一个不放假的节日。这一天,普天下所有的媒体人仍旧要奔波在新闻的路上,像战士一样以冲锋的姿态继续战斗,或为赖以谋生的饭碗,或为心系家国的情怀,或为匡扶正义的信仰。
  近年来,一些媒体人逝去,一些人“进去”,一些人改行创业,但仍有一些人选择了坚守。 选择进入新闻行业,你不会挣太多钱,也不会有什么权力;不会有什么所谓“高尚”生活,也不会有太轻松的时候;不会有太多的荣誉,也不会获得太大的满足。但是,你能成为社会的记录者、时代的摄影师,能够为将来、为后代留下一些现时代的底片,你也有可能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致敬,记者!

Img416035188_副本
公众怎么看记者?

记录者的日夜——致敬记者节

    有一种群体只有上班没有下班,整日在外奔波;这个群体无私无畏,一台摄像机,一支笔,就是他们的武器;这个群体敬业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他们就是我们引以为豪,工作在新闻战线最前沿的新闻工作者——记者。

缅怀:不应早逝者

生命更可贵!保重,新闻人!生命更可贵!保重,新闻人! 媒体人将比普通人群提前10年进入亚健康状态媒体人将比普通人群提前10年进入亚健康状态

2014年十日内4媒体人抑郁自杀背后

    短短十天时间,4位媒体人选择用自杀这种极端的手段来终结自己的生命,在我们扼腕痛惜的同时,也更增加了公众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心里和生理健康的担忧。
  也许有人会说,4位媒体人接连自杀是偶然的极端事件,串在一起没有多大意义。那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近些年因各种各样原因离开我们的年轻媒体人,不禁不寒而栗。
  2012年8月1日,浙江电台音乐调频动听968在其官方微博发出一条讣告,“主持人郭梦秋于7月31日晚在家中突发心肌梗塞,经急送新华医院抢救无效辞世,年仅25岁。”
  2011年5月23日晚,28岁的郑州电视台政法频道记者刘建突发心肌梗塞离世。
  ……
  ……

  • 时刻待命
     吃饭还没吃到一半,就要看下手机客户端,刷下看有没有什么突发的热点。晚上刚睡下没多久,就被下属的电话惊醒,爬下床去指挥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有事没事就检查下自己媒体在微博、微信上更新,生怕会有内容出错。随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对于很多工作在一线的媒体负责人来说,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 “7*24”工作
    “7*24”正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中所面临的工作节奏的转变:从原来的月刊、半月刊、周刊、日报的工作节奏,向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改变。夸张点说,新媒体化下全天候的工作时间要求,使得媒体人像那航母上的战斗机一样,只要接到命令,就要随时随地“出击作战”。
  • 亚健康状态
    中国医师协会也称,媒体人将比普通人群提前10年进入亚健康状态,这除了与超长时间工作、睡眠严重不足、体育锻炼过少、膳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有关外,身心压力过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几年过去了,媒体人的压力有增无减,可以说更加糟糕,这显然与媒体遇到的压力有关。
  • 压力大、身体差
    总有干不完的活,这是所有一线记者共同的从业状态。忙里偷闲,是很多一线记者梦想。除工作外最关心的是“健康”,描述自己工作状态用得最多的词是“疲于奔命、忙碌、紧张、累”,平时最大的休闲娱乐是“睡觉”,而记者们觉得自己工作中最大的收获是“业务能力的成长”。

记者,永远在路上

记者在台风现场记者在台风现场 夜班编辑的苦与乐夜班编辑的苦与乐

每一个突发现场,都有他们的身影

    地震、泥石流、台风、暴力事件……每一个突发现场,都有他们的身影。在你熟睡的深夜,也许他们还在守拍疯狂的果粉。为了给你呈现一份报道。他们总是在路上,他们没有你想象的光鲜,他们不是救世者,他们是一群孤独的行者,他们仅仅是一名新闻工作者。
  

  • 共同的名字叫“记者”
    每一个突发现场,都有他们的身影;每一件不平事件面前,都有他们的声音。无论是凌晨还是深夜,只要电话响起,他们就会出现在需要的地方,“不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他们共同的名字叫“记者”。
  • 位卑未敢忘忧国
    他们并不比其他行当的人高尚多少,他们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他们早就没有了称什么王的幼稚。他们常发牢骚,但牢骚背后是什么?最多的是焦虑,一种责任上的焦虑。用“位卑未敢忘忧国”来说他们,一点都不为过。
  • 夜班编辑昼伏夜出
    上夜班,过的是一种黑白颠倒的生活,昼伏夜出 要闻的夜班生活是一种什么状态呢?那就是:在别人犯困的时候,我们却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发条上满脑洞大开,在昏黄的灯光下绞尽脑汁寻找灵感。三更半夜,反复核对领导的名字、职务、排位后,依然二十四个不放心。白天醒来,第一件事是先查看手机,确定没有问责电话,惴惴不安的心才会放下。这种“把关人”的焦虑,容易使人变得神经质,以致于在现实和梦境间不断晾晒。“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
  • 心存敬畏,去伪求真
    从一条稿件可以看出记者的功夫,从一个版面可以看出编辑的态度。俗话说,功夫在诗外。对于任何一个事件,甚至是突发事件,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积累,便没有迅速准确的判断,也不可能迅速地走入事件的实质。对于记者、编辑来说都是如此。   不是每天都有亮点,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寻找亮点、制造惊喜。时刻心存敬畏,去伪求真,去粗存精,去浅取深。以公信树权威,以深度辨曲直。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 洪水面前,记者从不退缩洪水面前,记者从不退缩
  • 记者采访泥石流陷入泥浆记者采访泥石流陷入泥浆
  • 记者近距离拍火灾记者近距离拍火灾
  • 记者在湖南抗冰抢险现场记者在湖南抗冰抢险现场
  • 记者在地震废墟救灾报道记者在地震废墟救灾报道
  • 人民日报夜班编辑在工作人民日报夜班编辑在工作

重新选择 还会做记者的理由

 一、自由干新闻的人没有身份的概念,天不拘,地不管,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权威不怕官。在媒体内部,当领导的,要么有业务,要么有人品,二者皆无,就没人听你的。
    到了外面采访,对人对事平常心。遇强不弱,遇弱不强,“见官大半级”,从来不会崇拜谁。 一、自由干新闻的人没有身份的概念,天不拘,地不管,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权威不怕官。在媒体内部,当领导的,要么有业务,要么有人品,二者皆无,就没人听你的。 到了外面采访,对人对事平常心。遇强不弱,遇弱不强,“见官大半级”,从来不会崇拜谁。
  二、经历和其他行业的人不一样,记者每到一处,底层百姓,达官贵人,皆有接触。见不同的人,经不同的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身心投入,感慨系之。他对生活的理解是深入的。 二、经历和其他行业的人不一样,记者每到一处,底层百姓,达官贵人,皆有接触。见不同的人,经不同的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身心投入,感慨系之。他对生活的理解是深入的。
    三、见识。

    有自由、有经历,必然有见识。

    也许有人会问:见识有什么用?用孔夫子的话来回答吧:“朝闻道,夕死可矣。”

    你有见识,就明白事理,至少不会被骗,不会被蛊惑,能够活个明白。

    多年前,在工人日报时,我的总编辑张宏遵曾经对我说:“就算不能说明白话,至少要做一个明白人。”时至今日,我越发认识到这句话的价值。

 三、见识。 有自由、有经历,必然有见识。 也许有人会问:见识有什么用?用孔夫子的话来回答吧:“朝闻道,夕死可矣。” 你有见识,就明白事理,至少不会被骗,不会被蛊惑,能够活个明白。 多年前,在工人日报时,我的总编辑张宏遵曾经对我说:“就算不能说明白话,至少要做一个明白人。”时至今日,我越发认识到这句话的价值。
  四、求知。

    新闻的本质是求新,记者的任务是求知。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发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与时俱新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劳累,但不会乏味,这是新闻的魅力所在。

当记者,你不得不终身学习。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得到满足,你的知识和能力与日俱增。这是人生的本领,是换不来、夺不走的。  四、求知。 新闻的本质是求新,记者的任务是求知。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发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与时俱新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劳累,但不会乏味,这是新闻的魅力所在。 当记者,你不得不终身学习。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得到满足,你的知识和能力与日俱增。这是人生的本领,是换不来、夺不走的。
五、表达。

    表达是人的本能和欲望。每个人都在表达,但是,记者的表达,可以借助公共媒体来放大。

    想当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没有几家报纸,那时的记者,何其了得!我至今记得《中国青年》杂志关于“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的大讨论。其实,主持讨论和回答问题的,不过是几个普通的编辑。但他们的角色,他们的表达,几乎就是国人的导师。

    现在自媒体发达,这是互联网送给中国人的礼物。尽管如此,记者的表达,仍然比常人有更多的优势。

 五、表达。 表达是人的本能和欲望。每个人都在表达,但是,记者的表达,可以借助公共媒体来放大。 想当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没有几家报纸,那时的记者,何其了得!我至今记得《中国青年》杂志关于“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的大讨论。其实,主持讨论和回答问题的,不过是几个普通的编辑。但他们的角色,他们的表达,几乎就是国人的导师。 现在自媒体发达,这是互联网送给中国人的礼物。尽管如此,记者的表达,仍然比常人有更多的优势。
六、改变。

    这里说的“改变”,是对社会的改变。

    人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追求。新闻理想,在今天似乎已很奢侈,但这并不妨碍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并正在为许许多多人所坚持。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许多类似的珍贵体验,此篇小文,无法一一道也。只想说明,新闻确实有着改造社会、推动进步的力量。

    它嫉恶如仇,鞭挞丑恶,唤醒良知,引导人性中向善的愿望;它会赋予你职业成就感,让你体会到一种感动,让你发现生活的美和意义。

 六、改变。 这里说的“改变”,是对社会的改变。 人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追求。新闻理想,在今天似乎已很奢侈,但这并不妨碍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并正在为许许多多人所坚持。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许多类似的珍贵体验,此篇小文,无法一一道也。只想说明,新闻确实有着改造社会、推动进步的力量。 它嫉恶如仇,鞭挞丑恶,唤醒良知,引导人性中向善的愿望;它会赋予你职业成就感,让你体会到一种感动,让你发现生活的美和意义。

致敬,记者!

 再忙再累,跑在一线的记者兄弟姐妹们最看重的还是工作上的进步。多好的一个群体啊!他们透支的是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民众的知情权和所在媒体的事业发展。
  他们不夸耀悲悯,不抱怨劳苦,只是用自己的“小良心”和“微责任”书写世间万象。行走在良知与现实之间,他们试图用自己的凌乱简化现实的纷繁,在昼夜不分的生活里寻觅世间黑白。和所有人一样,他们也是父母的儿女,是孩子的爸妈,是妻子,是丈夫,但不同的是,他们更是伤不起的媒体人。若你的身边恰好有这么一群人,请爱他们多一些!

  • 昵称
  •   

最新留言

  • [小新蜡笔] 原来记者的工作这么辛苦,不看不知道呀,总是在……
  • [网友] 媒体的时代正在转变
  • [大拇哥] 好样的,记者编辑们,有了你们的辛苦,让我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