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万人同跳竹竿舞献礼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4月28日晚,30周岁的海南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庆祝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万人竹竿舞表演在海口五源河文体中心体育场隆重举行。
万人竹竿舞舞出海南文化自信让1.2万人同时跳舞,而且是竹竿舞这一极其讲究步伐与节奏的舞蹈,到底有多难?4月28日晚上8时,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万人竹竿舞表演活动将在海口举行,届时好奇的人们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万人竹竿舞举行首次联排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万人竹竿舞表演活动将于4月28日晚8时在海口五源河体育场举行。4月26日晚,来自全省19个市县的演员在海口五源河体育场进行首次联排。
海口五源河体育场全部完工4月24日,鸟瞰海口五源河文体中心体育场,各项建设工作已经全部完成。4月28日晚8时,体育场将迎来首场活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万人竹竿舞表演活动。
竹竿舞欢 余音犹沓沓“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当一代文豪苏东坡结束其流放生涯,将要离开琼州之时,黎族父老唱歌跳舞为他庆贺,这一景象让东坡写下了如此诗句。
五源河体育馆
五源河体育馆建设中
五源河体育馆效果图
五源河体育馆建设中
五源河体育馆效果图
五源河文化体育中心效果图
海南黎族竹竿舞
以“竹竿舞”为公众所熟知的这一舞种在入选非遗时,并非称作“竹竿舞“;在非遗保护名录中,它的官方名称叫做“打柴舞”。形象说来,由于近年来该舞多使用竹竿,所以竹竿舞更像它的艺名。
打柴舞最初就是黎族先人用以祭祀的舞蹈,用来保护尸体,驱赶野兽,压惊祭祖,起源于古崖州(今海南三亚、乐东、陵水一带),是黎族最古老的舞种之一。

1957年,广东省歌舞团来到海南采风,将竹竿舞进行了艺术化包装。并将竹竿舞带上了舞台,谁料这一跳,就为竹竿舞跳出了广阔天地。

竹竿舞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深受广大黎族百姓的喜爱,海南省政府和国家文化部于2005年、2006年先后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

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舞蹈。每一种民族舞蹈,都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印记。在美丽的海南岛,在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之际,离不开黎族传统舞蹈表演,而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欢快的竹竿舞,传统意义上称之为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

每逢三月三,海南黎族地区的人民又跳起了欢快的竹竿舞。今天,人们常常可以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时或者是艺术演出舞台上看到竹竿舞。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文艺精品频频登上国家级舞台,黎族歌舞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竹竿舞成为了体现民族特色与艺术主题的重要载体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