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涛拍打着海岸,孩子抱着冲浪板奔向大海;热带雨林鸟鸣啾啾,游客身处其中流连忘返;农家小院式的民宿,迎来休闲度假的夫妻……如今,这是海南旅游市场的寻常模样。
1986年1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海南被确定为全国7个重要旅游发展地区之一,是其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区;随后,在全国旅游发展规划确立的八大旅游区中,海南旅游区与江浙沪旅游区、东北旅游区、西北旅游区、西南旅游区等并列,成为其中陆地面积最小也最独特的一个旅游区。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早已蓄势待发的海南旅游业,终于迎来大开发、大发展时代。
早在1993年,海南就提出了“全社会共办大旅游”,当时主要是为了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开发而提出“大旅游”概念,就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旅游接待服务——“小旅游”。[详细]
2003年,时任海南省委书记王岐山提出,要将整个海南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度假村”和“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这是海南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全域旅游目标。
在中国旅游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产业也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详细]
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海南旅游都表现抢眼。继担当中国滨海旅游、度假休闲、生态旅游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任后,海南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2016年再担大任:当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国家旅游局将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作为新时期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海南成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示范省。[详细]
2013年,琼海提出实施“田园城市、幸福琼海”战略,将全市作为一个5A级景区来建设。根据各个镇的人文特点、产业特色和自然禀赋,进行个性化的规划设计,逐步把12个乡镇建设成“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的特色风情小镇。同时,依托国家农业公园和风情小镇建设,琼海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推动第一、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琼海市嘉积镇北仍村的蜕变就是从2013年琼海市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开始的。在改造过程中,北仍村严守“不拆房、不占田、不砍树,就地城镇化”的原则,村还是那村,树还是那树,人还是那人,格局在变,但北仍村的内在没变,留住了原汁原味的“乡愁味道”,让游客走进村里能够真正感受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北仍之美。
2015年3月28日,奥地利前总统的夫人玛吉特、乌干达总统夫人珍妮特、赞比亚总统夫人埃斯特、尼泊尔前总统的女儿阿妮塔来到北仍村,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的热情欢迎。乡间小村的“北仍客厅”,摇身一变成了国际会客厅。
[详细]通过推进省域“多规合一”改革,确立了全省空间布局“一张蓝图”,海南省以“点、线、面”谋划全域旅游。“日月同辉满天星,全省处处是风景”,这句话仿佛在人们眼前打开了一幅别具一格、日新月异的国际旅游岛新画卷。
博鳌、潭门、福山、龙楼等结合了自然和人文禀赋的风情小镇与各大景区交相辉映;什寒村、中寥村、南强村等美丽乡村成片开花,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发展态势。对于游客来说,海南既有“满汉全席”,也有“农家小炒”——有高端大气的高星级酒店,也有价廉物美的农家客栈,既有亚龙湾、海棠湾等国际化的高端旅游度假区,也有接地气、有人气的风情小镇、美丽乡村。[详细]
曾几何时,作为海南标志性产业的旅游业,面临着“旺丁不旺财”的尴尬。即使在2003年接待过夜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依然在90亿元左右徘徊。
当港口码头、小镇乡村成为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历史记忆的景区,我省紧紧抓住这一实现旅游产业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倍增的“乘数因子”,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旅游+”,推动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供给质量优化升级,打造全天候、全地域旅游目的地,让八方来客尽享美好新海南。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全域旅游既是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旅游业“二次创业”的机遇期、窗口期。[详细]
西岛,在三亚湾西部的海面上,与繁华市区遥遥相望。19年来,一道围墙,把这座面积2.8平方公里的岛屿隔出两个“世界”——墙那边,是人头攒动的西岛景区;墙这边,是愈发落寞的古老渔村。
2017年11月28日,西岛渔村一期建成迎客,围墙的一扇大门正式开启,游客可同时饱览景区与渔村美景,景区与渔村采用一体化融合的方式,共同推进全域旅游建设。
如今,围墙没了,一百多年的老房子改造而成的文创馆成为西岛文化的展示窗口,有着斑驳印记的珊瑚石院墙也成为游客们拍照的绝佳背景。渔村蝶变,吃上“旅游饭”的村民真正感受到了全域旅游的魅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