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每年秋冬季,一代代南繁人挥别家人,长途跋涉前往海南,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演绎着“中国种业”的精彩和传奇。
   在南繁热土上,他们育出了优良的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品种,并在多个省份推广种植,使中国人告别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岁月。
  今天,秉承南繁精神的南繁人,正着力建设“南繁硅谷”,向着更高起点奋进。

分享到

“候鸟”南飞来 神州万物生

每年全国各地成千上万“候鸟”奔赴海南从事南繁育种,全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八成以上出自南繁这片沃土。
    包括袁隆平在内的一大批中国种业专家努力攻关、创造高产,让中国人告别了饥荒,经济社会长期繁荣稳定。
    今天,秉承南繁精神的南繁人,正着力建设“南繁硅谷”,向着更高起点奋进。

南繁故事

“候鸟”南飞来 神州万物生

每年全国各地成千上万“候鸟”奔赴海南从事南繁育种

缘起:相约海南,从一粒玉米种子开始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农业教育家、作物育种学家吴绍骙大胆提出异地培育的假说:北方的玉米种子到南方可以正常生长;南方培育的玉米种子到北方也能正常生长。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在海南进行玉米育种是可行的。
    经历:一路南下“不畏艰险不怕难烦”
    当年的海南欠发达、交通不便,对于远赴海南育种的科研人员而言,要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
    对于早期南繁的艰辛,一代代南繁人并没有退缩,因为他们有着“不畏艰险不怕难烦”的南繁精神。 
    荣光:十八国专家起立,南繁人赢得尊敬
    今年4月11日,在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开幕式上,担任本届论坛主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最先迈上主席台分享科研成果,多次赢得雷鸣般的掌声。当袁隆平作完报告离场休息时,与会的18个国家的700多名农业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全场起立鼓掌目送。
    格局:国外伸出橄榄枝,南繁人融入全球种业
    “希望通过与中国研究机构合作,进一步改善种植技术,提高当地水稻产量。”这是发自老挝农林部副部长尚达·蒂帕沃·恩芬赫的邀请,他向中国南繁人伸出了“橄榄枝”。
    在确保国内种植业有充裕优良品种的同时,南繁人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

半个世纪,赴一场“种子”之约

中科院院士、福建农科院水稻专家谢华安近50年来往返琼闽从事南繁育种工作

 
   “挨饿”成为水稻研究的初始动力
   青少年时期的谢华安吃不饱、穿不暖。彼时的挨饿记忆,成为一位水稻专家永志不忘的前进动力。
   因为这种动力,他甘于吃苦耐劳。
   1972年冬,谢华安首次踏上海南的热土,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南繁生涯。当年,他是从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派往海南的。
   路遇眼镜蛇,借住“棺材屋”
   40多年前,刚刚从福建来到海南时,谢华安面对的困难非今人所能想象。
   有一次,谢华安从水稻试验田回仓库的山路上,差一点踩到一条眼镜蛇,吓得他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半天才恢复平静。
   那条有毒蛇的山路还得走,这是当年那个热血青年十足的干劲和斗志。
   那块倾注了希望的试验田还得去,这是当年那个水稻科研工作者毫不松懈的攻关精神。
   为海南的绿色发展献计出力
    在海南长期从事南繁工作的谢华安对海南充满了感恩之情,海南人民的友好和热忱,令他终身难忘。
   作为三亚市院士联合会成员之一,谢华安积极为三亚乃至海南农业的发展献计出力。
   尤其在种业安全和标准方面,谢华安明确提出:超级品种、绿色育种要符合“四性”,即丰产性、优质性、抗性和广适应性。

“候鸟”变“留鸟”,90后的南繁之恋

从四川来到海南南繁情结让他留下不走了——


   在四川土生土长的曹明,硕士毕业后直奔海南,投入到南繁的科研活动中。
    作为植物营养学硕士,曹明对耕地和土壤的热爱,始终不渝,历久弥坚。
   2012年以来,曹明在从事南繁的工作中,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就如何持续提升地力、丰富植物营养等课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像“爬雪山过草地”一样做研究
   “哎呀,我的鞋不见了!”2010年7月的一天,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万钟农场,一个25岁的小伙子与同伴经过一片沼泽地时,几乎同时惊恐地喊道。他们艰难地挣扎着拔出腿脚来,先前穿着的鞋子早已被齐膝深的泥浆吞没。
    这次出川后没有“打仗”,却着实体验了一把“爬雪山过草地”般的艰辛。
    像对待孩子一样“养育”农作物
    从“候鸟一族”,到在海南留住不走,是因为曹明对热带作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他眼里,植物就像小孩一样,也需要精心“养育”。
  像陷入“热恋”一样热爱南繁科研
    南繁科研之于曹明,就像见面“触电”,陷入“热恋”似的难解难分。
    正是对南繁科研的痴迷和勤奋,曹明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家”在南繁,继续向南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有一群“硬核”南繁专家——


    “我对南繁心仪已久,所以一毕业就来到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祖籍陕西省延安市、中科院生态学博士郑继成说,今后他将与同事团结协作,在土壤肥力、热带大棚、无土栽培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力争取得更多科研成果。
    搭建合作桥梁 做海内外的智囊团
  时光回溯到2010年秋,在菲律宾的一块水稻田里,一身泥浆、满头大汗的几位科研人员在忙于观测数据、安装水稻育种隔离设施等。
  近年来,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一批专家远赴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从事水稻、西瓜、甜瓜等南繁育种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扎根扶贫一线 做贫困户的贴心人
   开水冲泡下去,快餐面很快化开,用筷子搅拌几下,就“呼呼呼”地大口吃了起来。这是今年7月24日13时,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小锋的午餐情景。
   不仅对三亚扶贫工作提供支持,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还向东方市、五指山市等周边市县派出一批专家参与扶贫。
    助力海南农业 做新品种的研发者
   人立于叶片上,叶片不下沉——这不是武打影视剧里的“轻功”展示,也不是传说中的“神仙”在腾云驾雾,而是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基地的新品种——王莲。王莲原产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叶片直径超过1米,数十斤重的小孩站在上面如履平地。

 如今,位于三亚的这所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里,专家们将视野和脚步向南延伸,走向东南亚,走向“一带一路”……

人民网海南频道出品 编辑:蒋成柳 设计:符泽民 图文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