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方言逝与留

海南方言逝与留

    在海南大地上,众多语言和方言犹如岛上独特炫丽的热带景观交相辉映。乡音里有割不断的乡情和乡愁,有人们终生难忘的故土记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方言日渐式微。如何保护传承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根据教育部、国家语委的部署,2016年—2020年,海南省开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海南项目,这是海南省首次开展如此大规模的语言调查工作。海南岛上有多少种语言和方言,哪些正面临濒危境地?如何寻找最纯正的发音人,更好地留住正在消逝的乡音乡情?【详细】

生活在这座热带岛屿上的你,会讲几种话?

海南是个语言宝库
  目前,海南岛上的居民多为双语人或多语人。根据教育部语用司抽样统计,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为80.72%,海南省普通话普及率为82.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普通话外,海南话是岛上居民使用最多的方言。《海南周刊》曾开展过“寻找海南方言达人”的报道,儋州市一位方言达人能讲军话、儋州话、客家话、临高话、海南话、普通话、黎语、苗语8种话。 
  看似难登大雅之堂的海南方言中,隐藏着许多隐秘的文化密码。例如,讲海南话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日常所用的口语中,有许多写不出相应的字,或者跟普通话差距较大。这当中一个原因就是海南方言保存了很丰富的古代语词。【详细】
你还会说方言吗?
  “肚里无筑,就像缸内无米”“口是天才,友吃友来”……随着社会的变迁,海南的不少方言俚语,随着老一辈人的逐渐逝去和普通话的普及已经很少被提及,许多年轻人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很多人如今听不懂、不会说方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场景可能也会随之消逝。 
  目前,海南方言处于丰富性和濒危性共存的状态。一方面,海南方言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目前,在海南,老年人以说方言为主,中青年可以说方言和普通话,少年儿童以说普通话为主,这种发展趋势还在不断加强。【详细】
“语保工程”:一场语言保护的及时雨
  根据教育部、国家语委的部署,从2016年至2020年,我省开展“语保工程”海南项目。海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陈振华表示,该项目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寻找方言发音人,收集记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文化的实态语料,通过科学整理和加工,建成大规模、可持续增长的多媒体语言资源库,进而推进深度开发应用。【详细】

寻找最纯正的方言发音人 录制最地道的海南方言

征召发音人 越“土”越地道
  为了保证方言调查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按照要求,一个调查点的发音人包括两名55岁—65岁的老年人和两名25岁—35岁的年轻人,男女各半。根据省教育厅的征召要求,“语保工程”海南项目方言发音人要符合众多条件:发音人要能说地道的本地方言;在本地出生和长大,家庭语言环境单纯,本人祖辈两代以上及配偶均为本地人,且无在外地一年以上生活经历等。除男、女青年方言发音人可以因求学离乡外,中老年方言发音人不能有在市(县)以外地区单次连续长住一年以上时间的经历。【详细】
寻找发音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
  方言发音人要符合众多条件,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合适的人选,过程十分艰辛,用“众里寻他千百度”来形容也不过分。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王彩说,2019年,他在五指山市寻找发音人的过程中尝试了多种方式,包括在当地广播电视台发布发音人遴选信息,通过教育局发动市区中小学校长“海选”发音人,但是都一无所获。后来,他们又到社区居委会和街头巷尾的老爸茶店物色发音人,几天下来依旧无果。【详细】
录制发音 记录最地道的方言
  为了确保方言的确定性和代表性,确定一名发音人前,要经过专业、繁琐的测试。不过,层层筛选确定发音人,这只是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在摄录过程中专家团队还要面临许多挑战。   
  张惠英回忆,当年发音人参加录音、录像时,正值最炎热的暑期。“摄录期间,背景噪音不能太大,蝉鸣鸟叫、汽车喇叭声甚至连空调声都可能对录制造成干扰。”张惠英说,为了确保录制效果,他们在海南最炎热的夏天只能关紧门窗,不能开空调和电扇,录一遍下来,团队成员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详细】

付马话是海南使用人口最少、最小众的濒危方言

解密海南最小众濒危语付马话
  在海南西部的东方市四更镇,有一个叫付马村的地方。这个有近500户、2000多人的村庄,村道宽敞整洁,处处鲜花绽放,绘就了一幅现代美丽乡村画卷。 
  付马村当地人交流使用的付马话,外界大多无法听懂。岁月更迭,付马村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早已与其他地区交融同化,唯独话语仍然自成体系。付马话是海南使用人口最少、最小众的濒危方言,这一根植于村民生命中的文化密码在濒危中传承。【详细】
付马话的前世今生
  第一次听说付马话的人,容易误为“驸马”,其实“付马”与帝婿驸马没有什么关系。付马话的名称源自付马村,付马村的人自己唤做“俺村话”,对外就叫“付马话”。
  付马话是付马村人独特的文化印记。 付马村的村名由“英德”而来,“英德”是早期讲哥隆话的人对老付马村称呼的音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编撰的《昌化县志》中有“附马村”的记载。“附马”原义是“以马代步”,“付马”由“附马”演变而来。【详细】
村中多为多语人
  一直都在村里工作生活的蒙业明除了能流利说出母语付马话,对于海南话、广州话、儋州话、哥隆话等方言也能信手拈来。同村多数村民大都是懂得三种或三种以上方言的多语人(能够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语言的人)。 
  蒙业明把这种语言的天赋,归功于村里所讲的付马话。这种独树一帜的方言,似乎存在一种神秘的语言密码。蒙业明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村里不少孩子在外语学习上也成绩突出,具有优秀的语言天赋。”【详细】
传承中的濒危语
  付马话是海南使用人口最少、最小众的濒危方言。近日,76岁的付马村村民吉保堂,带着孙子在村里的凉亭中休息。他告诉记者,村里交流主要还是靠付马话,村里的小孩也都基本会说。 
  目前,从付马话的使用情况来看,村中的老年、中年、青年多会讲付马话,在外地生活的幼儿则不太会讲。哥隆话和付马话一样,是村里各个年龄段都能使用的语言。四五十岁以下的付马村人,几乎都会讲普通话。村里每个人都是多语人,这也为付马话轻松吸收、接纳周边语言的成分提供了方便。【详细】

有识之士提建议 希望能留住海南方言的“音容笑貌”

留住方言的音容笑貌
  省政协委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天涯》杂志社社长梅国云表示,早在2012年,他就在微博上关注这个问题了,“当时,《天涯》杂志编辑林森告诉我,他到黎族地区发现,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务工了,说黎话、唱黎歌的老人越来越少。如果再不重视方言的保护,若干年后方言将会消失。针对这个问题,我与比较熟悉海南方言的作家崽崽也有过深入交流,深感方言保护的紧迫性。”【详细】
大众是语言保护主力军
  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王彩看来,除了系统性、专业性记录和保护方言,如何让逐渐式微的方言重新“活”起来,同样值得深思与研究。 
  “社会大众是语言的使用者和传承者,也是语言保护的主力军。”王彩认为,语言保护应该回到生活的常态和语言的实态,在薪火相传的自然言说中,让社会大众成为语言保护和传承的主角。【详细】
留住乡音需多方发力
  采访过程中,有关专家认为,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动作为至关重要。海南师范大学退休教授、方言研究专家张惠英长期专注海南语言的研究。虽已至耄耋之年,她却仍然保持着对海南语言研究的热情。来琼近30年,她用一篇篇论文和一本本专著探寻海南语言里的文化密码。 
  “自2015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目的是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精神。”张惠英说,海南从2016年启动“语保工程”海南项目,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官方组织开展这么大规模的语言保护项目,无疑为社会培养、储备了一批优秀的语言学人才。”【详细】
文字、图片来源:海南日报   编辑:陈海燕   设计:符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