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南溟拾吾珍——海南省博物馆开馆15周年

凝视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铜鼓,见证海南岛与中原在文化上的血脉相连;徜徉在《琼黎风俗图》里,感受黎族先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听“长”着珊瑚礁的宋瓷讲故事,回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浩浩荡荡;细嗅黄花梨和沉香的独特芳香,从植物的磨砺与生长中感悟哲思……

走进海南的文化客厅——海南省博物馆(琼博),在一件件凝结着海南历史人文精华的文物里,领略琼州古今风韵,你定会不虚此行。【详细】

  • 评选揭晓|“琼博十大镇馆之宝”新鲜出炉!
  • 《琼博古的TIME》| 先导片:何以海南?
  • 《琼博古的TIME》| 第一集:总宣传片

    琼博拾吾珍 | 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

    展期数次延长 琼博4件文物借展受青睐

    中国国家版本馆向海南省博物馆借展的4件文物,原本应在9月底归还,但目前又再次延长了借展时间,一延再延,说明这几件文物受到了各地观众朋友的青睐,海南地域文化也得到广泛传播和弘扬。”海南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国家版本馆在开馆之际,向海南征集了6件文物或文物复制品,或是见证了海南渔民长期持续开发南海的历史,或是反映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或是沉淀着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生动载体,也是历史事实的有力物证。【详细】

    镇馆之宝,你说了算!快Pick你心中的琼博十大镇馆之宝吧!

    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海南省博物馆究竟有哪些文物可以称之为“镇馆之宝”?经琼博专家团推荐,有15件文物入围,快Pick你心中的 十大“镇馆之宝”!【详细】

    博物馆无私献宝人:为文物找个好归宿

    日前,海南省博物馆接收了海口市潭堀村村民陈星儒、陈成冲无偿捐赠的两块清代文物石碑,为海南省博物馆39年来的藏品征集工作又勾勒了精彩的一笔。截至目前,海南省博物馆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文物和藏品4494件/套,主要类别有历史文物、革命文物、书画作品及当代工艺品等。

    近日,记者走访数位将多年藏品无偿捐赠给博物馆的收藏家,分享着他们与文物之间的故事。这些无私献宝人的动人故事值得让更多人知道。【详细】

    南溟学堂 | 流动博物馆 守住海南文化记忆

    2023海南自贸港文创大赛暨琼博“南溟子”文创季正式启动

    为推动海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挖掘海南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提升海南文创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认可度,促进博物馆+旅游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11月8日,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指导,海南省博物馆、临高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年海南自贸港文创大赛暨琼博“南溟子”文创季在海口启动。【详细】

    南溟学堂 | 品沉香,识花梨,科普活动来啦

    广泛开展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为做好海南省第九届(2023)社会科学普及月活动,海南省博物馆围绕“山水有清音——黄花梨沉香书房展”开展“琼州多珍宝 品香识花梨”社教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加深大家对黄花梨和沉香的了解,包括花梨、沉香究竟为何物、榫卯结构的特点、沉香线香的制作方法、木作花梨挂饰的制作等,科普黄花梨和沉香自然科学知识,传递海南本土文化内涵。【详细】

    南溟学堂 | “探奇索古”号已发车!带你了解十五件待选文物

    十五件待选文物,需要各位大家擦亮双眼,投出郑重的一票!它们当中有描不尽琼黎风情的连幅册页,剑气纵横凌厉的青铜复合剑,人类与海洋共同创作的海捞瓷壶,探花郎气韵贯通的妙墨……【详细】

    海南省博物馆流动博物馆——“南溟学堂”研学进乡镇活动圆满收官

    在“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流动展览中,琼博讲解员变身研学导师,围绕海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展陈亮点,借助流动展板向学生们全方位展示南海水下文化遗产,讲述了“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南海海洋文明、中国古代远洋贸易及等历史文化知识。随后,学生们还参与了“南海丝路大冒险”和“神秘福船将远航”研学课堂,通过紧张刺激的闯关挑战、轻松愉快的手工体验,加深对丝路文物文化的认识,种下一个蔚蓝色的梦。【详细】

    媒体看琼博 | 文物为媒 解锁地域文化密码

    海南省博物馆馆长苏启雅:古丝路善积厚土 推动“一带一路”焕发新内涵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海南处于南海航线的重要节点,发挥着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中转站、避风港、补给站和始发港的作用。“‘一带一路’是21世纪的‘新丝路’。”海南省博物馆馆长苏启雅表示,研究丝绸之路,了解丝路合作伙伴友好往来的历史渊源,对“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作为海南省博物馆馆长的苏启雅,常年厚植海南土壤,文博工作经验丰富。

    近日,苏启雅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畅谈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为当今“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启示。【详细】

    海南博物馆的守望与突围

    15年后的今天,海南博物馆群逐渐扩大,全省共备案博物馆43个,其中国有博物馆19个,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24个。

    15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长到足以让博物馆成为一代人的青春回忆,但又短到不足以完成一场文旅融合的深度布局。

    当前,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跟着博物馆去旅行”成为一种新风尚。全国各地不少博物馆持续提升魅力、主动走近公众,以各种形式出圈。在这股东风中,海南如何挖掘特色优势,讲好属于自己的博物馆文旅融合故事?【详细】

    王辉山:为何说黎族“龙被”是民族文化融合见证?

    中国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其丰富文化传承至今。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被”是黎锦中的精品,集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之大成,堪称黎锦技艺巅峰之作。“龙被”如何反映民族文化交流?“龙被”与黄道婆“衣被天下”有何渊源?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辉山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黎族“龙被”蕴含的民族文化交融史。【详细】

    海南省博物馆4件宝物为啥能入藏国家版本馆?

    中国国家版本馆在开馆前夕,向海南征集了6件文物或文物复制品,其中海南省博物馆有4件,如今,这4件宝物被保存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代表海南向中外参观者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4件宝贝是什么?它们有何特别之处,一起揭秘。【详细】

    “镇馆之宝”精彩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