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现身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此次监测到的彩鹮共计12只,创下了海南彩鹮数量的历史新高。据了解,彩鹮是有着“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的近亲,属于鹮科彩鹮属鸟类,它们体形修长,浑身黝黑,但在阳光照射下,羽毛会呈现出绿色的金属光泽,光泽随着彩鹮的移动变化多彩,因此被人们称为“五彩斑斓的黑”。
截至目前,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范围内共记录鸟类累计种数207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1种,其中国家Ⅰ级已经达到3种,明星物种有黑脸琵鹭、黑鹳、彩鹮、棉凫、紫水鸡、栗树鸭等。
近年来,在海南省科协的指导和帮助下,昌江黎族自治县蜜瓜科技小院和黑山羊科技小院先后创建成立,致力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为当地新时代农业产业赋能。据了解,科技小院作为建立在农村生产一线、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科技小院科研团队长期扎根农村一线,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开展科技服务,既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又研究解决了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同时,有效连接起科研人员直接联系农民的便捷桥梁,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作为“中国木棉之乡”,昌江木棉树广泛分布在稻田之间,展现了亚洲热带地区水稻早期栽培模式与演化历史,是昌江独特的农耕文化体现。
这种农林复合景观正吸引各地专家实地考察并推进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申报工作专家团队成员、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任明迅说,这种传统的农林复合立体种植模式,代表着黎族先民从传统的“刀耕火种”旱作方式向“整地插秧”水田种植模式转变的关键中间环节,保存着弥足珍贵的人类早期驯化水稻历史和传统稻种,形成了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
日前,海南尚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1000斤红心火龙果和100斤燕窝果被装上货车发往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搭乘航班飞往阿联酋迪拜,成为昌江打开中东市场的第一块“敲门砖”,标志着昌江火龙果成功迈出国门,远销海外市场,火龙果出口实现零突破。
据介绍,昌江地处海南岛西部,属于典型的干湿交替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十分丰富。截至目前,昌江火龙果种植面积约1.4万亩,年产量达2.5万吨,年产值2亿元以上。近年来,昌江因地制宜,不断提高火龙果品质,逐步完善产业链,推动出口渠道的建立,助力乡村振兴。此次火龙果的成功出口,极大拓宽了火龙果的销售市场,为昌江火龙果产业激发出更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
“五一”期间,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自驾到王下乡这片黎乡秘境,在“一步一里一风情”的美景中,感受黎族特色村寨的独特魅力。在王下乡“黎花里”形象大门看到,来自各地的自驾车辆有序停放在路旁。巨大的山石下,茅草亭和小桥流水相映成趣,游客在景观前摆出各种造型,与家人好友合影留念。随后继续深入王下乡,探寻黎乡秘境。
在皇帝洞,远道而来的游客三五成群,沿着石阶逐级而上,或用手电探寻洞内,近距离观赏洞内的各式钟乳石;或驻足瞭望远方,远眺南尧河与十里画廊,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在黎家阿哥阿姐的美食摊,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和热带水果。
今年“五一”小长假,昌江挖掘“留量”密码,精心推出多条乡村旅游路线,丰富乡村旅游体验感,让“过路客”变成“过夜客”,释放消费新活力。
“五一”期间,昌江县接待过夜游客3.84万人次,同比增长15.6%,过夜旅游收入2700余万元,同比增长21.4%。昌江推出海滨赏花自驾之旅、雨林吸氧秘境之旅、黎乡寻踪探秘之旅、非遗文化体验之旅、休闲农庄村游之旅等7条精品旅游线路,解锁乡村赶海、赏花、爬山、非遗文化体验等新鲜玩法。花卉文化、热带雨林文化、非遗文化、黎族特色文化,每一条旅游路线的推荐都有着昌江本土文化的植入,是提升昌江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也让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走进大家的视野,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6月10日,以“浓情西岸·海尾激浪”为主题的2024年昌江黎族自治县端午农民龙舟赛,在昌江县海尾镇新港码头圆满收官。本次竞赛共有来自八个乡镇的龙舟队伍参加直竞赛500米项目,赛事采用晋级制,设置小组赛和决赛环节。
自古以来,龙舟活动就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吉祥的喜庆色彩、较高的观赏价值,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次活动打造“小活动大宣传”,以赛促团结、促融合,借助传统节日品牌影响力,全面释放昌江“体育+”的城市文旅魅力,持续打造乡村文旅新热点,为海南自贸港文旅宣传和海南传统节庆品牌文化活动的打造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