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具体实践和标志性工程。在国家相关部委指导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合作区通过导入国际资源,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探索形成中欧互通互认的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发展模式、标准体系与实施机制,打造实现内涵式增长型的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的“保亭模式”县域示范。
海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明确要求“高质量建设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把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标志性工程,并提出明确要求和系统性谋划,为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实践支撑。
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是一个具有全球首创性的项目,是中欧碳中和合作项目办公室为推动中欧在绿色低碳政策、技术、产业、市场等方面合作,在保亭打造的示范项目,将建设中欧合作的“碳标准互通互认试点”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与健康宣言实践地”,打造实现内涵式增长型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保亭模式”县域示范。
围绕合作区建设,保亭已经谋了24个场景项目、15个产业项目,总投资430亿元,在能源、交通、建筑、资源等场景作了系统部署,助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详细<<<
导入国际资源,通过中欧合作,推动保亭在全国率先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大幅度提升,为中欧绿色伙伴、数字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参考,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目标实现作出保亭贡献。详细<<<
·2023年8月,保亭与中欧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建设,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中欧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之一,另一个位于江苏太仓。与江苏太仓园区试点不同的是,保亭将整个县域纳入试点范围,致力于全域绿色发展。
·2024年8月,海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争当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的实施意见》在谈到“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时,明确提出要“高质量打造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和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详细<<<
·2024年10月,中国共产党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高质量建设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 争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的意见》。详细<<<
·2024年12月,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奠基仪式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举行。详细<<<
贯彻落实海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锚定保亭“三区三地”战略定位,依托保亭生态、区位和资源等优势,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争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扛起保亭担当、贡献保亭力量、展现保亭作为。详细<<<
2024年12月15日,中欧主动健康、中欧碳中和标准互通互认等多个中欧合作项目在保亭签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深圳市弘海清洁技术研究院签署合作意向声明书,将在绿色数字、城市韧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等领域开展合作。
2024年12月16日,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开启起步区建设,首期启动的宁远“碳中和”项目、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化碳管理平台、中欧中心IBH(海南)加茂医疗健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将从集成创新、国际合作数字化、未来产业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扶持本地产业成长。
率先奠基的宁远碳中和项目位于保亭县城东侧,总规划面积约2200亩,涵盖17个子项目,项目致力于打造“国际气候康养目的地”主动健康新质生产力集聚地”国际1.5度生活方式体验地”和国际气候共识标准策源地”。详细<<<
到2025年,县域碳中和路线图更加完善、产业发展路径更加清晰,示范项目落地建设,合作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到2028年,构建“健康+旅游+文化+农业”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到2040年,全县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吸引大量产业人才聚集,推动一批碳中和产品标签进入中欧碳中和标准互通互认机制,保亭成为“气候达沃斯”、气候领域民间外交基地、气候学术交流研究基地、全球主动健康产业创新高地、国际气候康养标准体系诞生基地,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友好环境全域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碳中和”,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详细<<<
保亭地处黄金纬度——北纬18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适宜,空气质量优越,森林资源丰富,是能够同时享受碧水蓝天、热带雨林和天然温泉的地方,拥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气候宜居县以及“中国天然氧吧”等“国字号”气候生态名片。
保亭一直以来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低碳发展要求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率先实现县域“双碳”目标,争当“两山”转化优等生。
保亭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黎族苗族医药重要传承地之一。推进合作区建设,可以“把保亭的优质气候生态资源与全球对接分享,让保亭优质的气候资源服务更多人的健康”。详细<<<
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是保障。“生态立县”始终是保亭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保亭锚定“三区三地”(热带雨林温泉康养度假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黎苗文化保护传承展示体验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战略定位,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围绕合作区建设,保亭已经谋划了24个场景项目、15个产业项目,总投资430亿元,在能源、交通、建筑、资源等场景作了系统部署,助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合作区项目建设写入实施意见。省委八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争当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的实施意见》在谈到“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时,明确提出要“高质量打造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和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
一年多来,保亭始终把合作区建设作为“置顶工程”,加快推进,致力打造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的县域示范。详细<<<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其独特的低碳优势,在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独树一帜。这里,守好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是发展的首要原则,茂密的热带雨林和清澈的溪流得到了精心呵护,赤田水库的综合治理便是其中的典范。自2019年起,三亚与保亭携手开展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通过“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活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多方面入手,使赤田水库取水口断面水质类别由地表水Ⅲ类提升至Ⅱ类,确保了上游保亭涉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区域的环境安全。
在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方面,保亭通过科学规划、严格监管和公众参与,构建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近年来,保亭依法拆除违法建筑,严守生态环境红线。
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面,保亭人民积极践行低碳理念。绿色农业在这里蓬勃发展,有机种植和生态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了土壤和水源。例如,保亭的田滚河河口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将原来的污染源变成净化水体的湿地,同时完善附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截断污染源,确保了水质安全稳定。
同时,保亭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构建了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生态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呀诺达热带雨林公园等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健康产业和文化产业也迅速崛起,以养生度假、文化创意为特色,为保亭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亭,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内涵,其低碳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建设合作区是一次跨国别、多层级、多领域的中外联合创新,将探索形成中欧互通互认的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发展模式、标准体系与实施机制,形成开放的国际平台,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模式。
合作区不仅加强了与欧盟的合作,还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提升了海南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保亭积极融入三亚经济圈,探索跨区域飞地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合作区是落实我国双碳承诺、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可持续创新发展模式的创新试点,将探索建立中外互通互认的碳足迹标准,打造实现内涵式增长型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保亭模式”县域示范,为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提供具体的实践案例。
合作区建设将围绕碳排放四个场景,积极推广气候与可持续发展创新模式及标准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良好应用场景。将引入欧洲先进的农业、医疗健康、旅游等领域的技术和标准,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详细<<<
保亭将致力于建设一个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于一体的绿色低碳示范区,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该意见旨在通过国际资源导入和中欧合作,使保亭在全国率先实现“双碳”目标,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全球碳中和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