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汽車>>精彩導讀

智能網聯時代疾呼汽車安全中國方案

吳蔚
2022年02月28日09:02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標題:智能網聯時代疾呼汽車安全中國方案

  汽車業正在加速奔向智能網聯時代,當汽車成為下一代移動終端已成共識,汽車安全的內涵也悄然發生了改變:不僅僅包含駕乘人員和道路交通參與者的人身安全,更延伸至人們的隱私安全、交通系統安全甚至是國家安全。業內人士認為,在智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的當下,中國汽車的安全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這就需要將關鍵核心技術抓在自己手中,而全球汽車業也需要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為汽車業的未來打開想象空間。

  智能網聯汽車加快上路

  近日,《重慶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應用管理試行辦法》經審議通過,將於3月1日起施行。此前,《天津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實施細則(試行)》已於2月1日起正式施行。

  這只是智能網聯汽車在中國快速發展的一個側影。事實上,自2021年7月30日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聯合發布《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試行)》,並自當年9月1日起施行以來,各地紛紛通過立法創新,為智能網聯汽車在開放道路開展道路測試與應用提供制度支撐。在重慶、天津發布細則之前,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城市早已發布了相關法規,緊鑼密鼓地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和產業的發展。

  在各地發布的細則中,智能網聯汽車普遍被定義為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融合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車與人、車、路、雲端等進行智能信息交換、共享,具備復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等功能,可以實現安全、高效、舒適、節能行駛,並最終可以實現替代人操作的新一代汽車,而這樣的汽車正越來越快地走進人們的生活。

  記者在北京採訪看到,無人零售、微循環接駁和公園漫游車等自動駕駛場景已走近市民身邊。據介紹,北京經開區設立的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已在全國率先發布早晚高峰測試、高速公路測試、無人化測試、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等多項創新政策,累計發放智能網聯測試牌照225張,示范區參與企業自動駕駛測試裡程超過324萬公裡。在應用場景商業化方面,北京已開放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累計服務人次超8萬,社會群眾廣泛認可,而無人配送場景已實現生鮮配送和快遞配送的實際運營,正逐步拓展應用范圍。

  最新發布的《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報告(2021年)》顯示,隨著我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從關鍵技術驗証階段進入產品和商業模式驗証階段,自動駕駛產業化落地的應用示范工作進入到深水區。產業發展對政策、監管、示范規模、基礎設施、場景、產品、商業模式等自動駕駛發展的重要支撐要素,提出進一步升級需求。

  安全風險日益凸顯

  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眾多的支撐要素中,最為緊迫的升級需求來自安全領域。業界認為,隨著汽車網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在方便用戶操作、提升駕駛體驗的同時,網絡攻擊、數據泄露等風險日益加大,一旦車輛被遠程控制或惡意攻擊,將嚴重危害用戶人身和財產安全,甚至威脅國家和社會安全。

  “與傳統汽車相比,智能網聯汽車的電子電氣網絡架構非常復雜,電子電氣設備數量和軟件代碼量的增多,導致安全風險點增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兼技術部部長王耀向媒體表示。

  據業界專家介紹,當前智能網聯汽車一般具有多達150個ECU(電子控制單元)和大約1億行代碼,到2030年預計將有大約3億行代碼。而一架客機隻有1500萬行代碼,一架現代戰斗機約有2500萬行代碼,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則有接近4000萬行代碼。因此,智能網聯汽車復雜的電子電氣架構和算法邏輯,加之多變的外部環境,導致其軟件故障異常復雜。而且安全隱患不僅在汽車自身,也在汽車全生命周期和各類基礎設施上,以及元器件電磁兼容難度幾何倍提升導致的電磁干擾問題、黑客攻擊的風險等。

  “越來越復雜的電子電氣架構和算法邏輯被引入汽車,傳統機械結構下確定的因果關系被改變,汽車的決策機制逐漸由軟件、算法主導。”同濟大學汽車學院人車關系實驗室負責人龔在研表示,一些在最初設計時沒有預料到的情況,比如天氣、地面附著力稍微有些變化,可能都會對軟件算法有預想不到的干涉。這樣的干涉不易總結規律,也很難復現,的確會帶來一些不確定性。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創院院長楊殿閣則表示,智能網聯汽車從原來的信息孤島變成了一個信息節點,數據風險大致分為三類:黑客攻擊影響行車安全,傳感器侵犯車內車外隱私,掃描車周圍環境影響國家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智能功能越豐富,相應的攻擊點就會越多。而且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信息處理鏈條長,涉及企業較多,包括供應商、車企、后服務商等,相對於傳統行業,數據處理和保護難度大幅增加。

  日益凸顯的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問題對汽車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如果僅憑車企“單打獨斗”則很難保障,而且隨著智能網聯汽車日益成為芯片和人工智能高度集中的載體,目前傳統汽車制造商在保護數據安全方面已顯“力不從心”,急需更為專業、更為強大的技術能力。從這種意義上說,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已延伸至全產業鏈,須各方攜手共建安全保護體系,方能提升行業整體安全水平。

  汽車安全呼喚中國方案

  根據《IDC全球智能網聯汽車預測報告》,全球智能汽車出貨量在2024年將達到7620萬輛。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尤其是數據安全已引起全球重視。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已有超過140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隱私和數據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如何有序、規范、合理地使用數據已成為關注焦點。而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也令汽車安全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備受矚目。

  據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介紹,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呈現強勁發展勢頭,組合輔助駕駛系統的乘用車新車搭載率提高到20%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車新車搭載率超過30%﹔車載基礎計算平台實現裝車應用,車規級激光雷達、人工智能算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國開放測試區域超過5000平方公裡、測試總裡程超過1000萬公裡,發放道路測試牌照800多張,3500多公裡的道路實現智能化改造升級,大型港口貨運車輛自動駕駛應用佔比達50%。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副會長趙揚也指出,我國汽車目前在很多領域實現了技術積累和突破,依托人工智能、智能網聯、5G等技術的紅利,汽車行業不斷變革升級。

  事實上,中國現在正在加速布局的車路協同,正是依托率先在全球布局的5G技術來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的落地。據業界專家介紹,在4G時代,路端攝像頭的信息傳到車內可能需要500毫秒,這樣的時延不能滿足輔助自動駕駛車輛的需求,而5G網絡的時延已經可以壓縮至幾十毫秒,能夠較好地在路端支持自動駕駛。

  在智能網聯汽車安全頂層設計方面,中國與國際保持同步。近年來,我國先后出台《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明確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和要求。2021年,工信部就《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標准體系建設指南》征求意見,提出2023年底初步構建起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標准體系,完成50項以上重點急需安全標准的制修訂工作,並提出在境內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當依法在境內存儲。2021年8月12日出台的《關於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的意見》要求加強汽車數據安全、網絡安全、軟件升級、功能安全和預期功能安全管理﹔2021年8月20日發布並自10月1日起施行的《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明確汽車數據處理者的責任和義務,規范汽車數據處理活動,保障汽車數據依法合理有效利用,維護國家安全利益、保護個人合法權益。這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規,對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做了較為明確的規定,也為合理合法使用相關數據指明了方向。

  中國領先的科技企業也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汽車安全的獨特解決方案。據華為有關負責人介紹,由於在數據安全方面長期投入,華為已經建立起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體系。無論是在車輛內部,還是在連接車輛與外部世界的網絡中,都有廣泛的安全系統:MDC(移動數據中心)是智能駕駛的控制中心,提供全面的安全架構,保護硬件、平台、接入和應用安全﹔華為自行設計芯片,並且芯片具有獨立的核,這意味著有一個專用的、需要額外身份驗証的安全內核﹔自動駕駛汽車內置了多級安全系統,鴻蒙OS是安全系統的一部分,可以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使用身份驗証証書來保護車雲之間的所有交互,使用防火牆和入侵檢測系統,在檢測到威脅時可以立即隔離威脅,避免其他區域受到攻擊。事實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在國際上也處於領先位置。華為是全球首個通過DEKRA德凱ISO/SAE 21434認証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而ISO/SAE 21434是聯合國網絡安全法規UN R155的關鍵支撐標准。該標准於2021年8月31日正式發布,定義了汽車電子電氣系統的網絡安全風險管理要求,覆蓋概念、開發、生產、運維、報廢等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此外,華為智能駕駛操作系統AOS、智能車控操作系統VOS、配置管理及代碼生成工具、編譯器、分區安全隔離引擎也獲得國際最高等級認証証書。

  而在華為發布的《智能世界2030》中,則描述了未來智能網聯汽車實現安全的技術路徑:在架構及系統層面,針對系統失效和硬件隨機性失效,域控制器的異構互備成為標配﹔創新無線通信技術,使車內設備高質量互聯﹔多傳感器融合感知,全波段光技術結合圖像識別和處理,全天候、全方位給車加上一雙“慧眼”﹔持續的算法訓練與積累,強勁性能的計算平台、高精地圖等,把“未知危害”場景變為“已知非危害”場景……在不遠的將來,網絡安全與功能安全將深度融合,構建起汽車業縱深一體的防御體系。

  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將深入實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加強各方協調統籌,進一步強化“單車智能+網聯賦能”的協同發展共識,加快操作系統、高精度傳感器、線控底盤等關鍵共性技術融合創新,加強國內急需技術標准制定和國際法規協調,組織大規模車路協同發展試點示范和商業化探索,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責編:陳海燕、蔣成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