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汽車>>精彩導讀

一屏連萬端 產業千機變

2022年02月28日09:37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屏連萬端 產業千機變

  汽車“小助手”似乎就“坐”在副駕駛室,司機動動腦就能控制汽車,從而騰出雙手做更多的事情……汽車不再僅僅是交通工具,而變成集低碳、前衛、乘坐、休憩、娛樂、互聯在內的綜合智能終端。未來智慧座艙不僅是“第二個手機”,還是綜合智能終端,未來智慧座艙將有力地幫助人們充分利用車上時間。

  以往,從概念車到量產車,從量產車到全面普及,距離相當遠。不過,在如今的智能汽車時代,這些過程就要快多了。智能技術驅動、汽車產業帶動,更多基礎性技術產業迎來爆發良機。自動駕駛為智慧座艙構造了足夠高的“上限”,芯片半導體產業設定了智慧座艙的“起點”,攝像頭和傳感器產業更將賦予智能汽車“三頭六臂”。未來一切,盡情憧憬。 文/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周偉力、鄧莉(除署名外)

  未來,我們的車還可以做什麼?

  1 “小助手”車裡坐

  當下,“小助手”已經是智能汽車的標配。然而,目前“小助手”隻能“住在”車機系統裡,通常“隻聞其聲,未見其人”。駕駛員與小助手做不到面對面交流。

  “小助手”的實體化,有望在未來2~3年內實現。這裡說的“實體”,並不是簡單地安放一個實物,而是通過“聲光電”等技術手段,賦予小助手視覺上的實體形象。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大家已經比較熟悉的技術會起到重要作用:那就是裸眼3D。

  2 車廂設計“千人千面”

  比液晶屏更前沿的是“電子紙”——其生產成本更低,耗能更小,且不傷眼。近年,電子紙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不僅可以實現彩色電子紙+柔性屏幕的組合應用,還可以播放簡單動畫。不過,由於分辨率較低,在汽車座艙內,電子紙暫時還不能取代液晶屏。

  然而,電子紙可以與液晶屏、氛圍燈搭配,呈現“千人千面”的車廂設計。未來,用戶可以根據需求自選某一天的車身顏色和內飾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電子紙並不是隻能呈現單一顏色,還可以顯示圖案。比如,躺在車廂內,通過全景天窗看星星,車廂內其他裝飾件都可以相對應地呈現“星空”主題的圖案。

  3 車內沉浸式娛樂體驗

  未來,后排乘客進入車廂,坐在后排,戴上沉浸式頭盔或VR眼鏡,能夠更為逼真地體驗網絡游戲、影片。現實的變化,可以對虛擬現實空間帶來直接影響。比如,當車輛右轉彎時,虛擬現實體驗中,宇宙飛船也會隨之右轉和傾斜。還比如,一輛大型SUV從旁邊駛過,虛擬現實中,則是一輛“史前恐龍”和你一起奔跑。如果你看過電影《盜夢空間》,你會對該技術有更為直觀的認知。奧迪等部分汽車企業已經進行布局,搭建平台或者與現有平台對接,嘗試汽車座艙全新娛樂的商業化。

  4 用腦電波控制車輛

  相比語音和手動,用腦電波來控制車輛,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腦控車”已經以概念技術的方式,出現在近年的消費電子展會上。現階段,用戶需要戴上一個設備,該設備用於收集腦電波,后台通過分析、處理、提煉后,再執行。由於數據量大、數據復雜和干擾因素多,腦控車目前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短時間內隻能應用在駕駛輔助上。舉個例子,需要剎車時,車輛會通過腦電波提前預判駕駛員行動,剎車系統提前介入。

  5 邊行駛邊充電

  不可否認,充電樁的建設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汽車界人士提出了解決方案——讓電動汽車在智能道路上邊行駛邊充電。目前,全球已有多個無線充電道路項目的嘗試。2018年,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重點科技項目“電動汽車路段移動式無線充電系統關鍵技術及設備研制”暨“電動汽車移動式無線充電實驗路段”順利通過驗收。該實驗路段長度181米,移動式無線充電功率20千瓦,轉化率達80%,汽車行駛速度可超過60千米每小時。  更加進階的做法是鋪設光伏智能道路,實現邊開車邊充電。道路最上層是類似毛玻璃的半透明新型材料,摩擦系數高於瀝青路面。在輪胎不打滑的前提下,保証較高的透光率,太陽能電池把光能轉換成電能,實時輸送上電網。多余的電能可以供路網其他設備使用。冬季,光伏路面將啟動附加的路面自動加熱功能,協助解決道路結冰、化雪問題,減少行駛中因剎車不及時導致的交通事故。

  6 無人機從車裡放飛

  給智能汽車配上一架無人機,在符合空管規定的前提下放飛,在更高、更遠、更大范圍看風景——這是智能汽車一直在描繪的未來生活場景之一,同時也是智慧空間的延伸。截至目前,車載無人機還未大面積普及。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無人機成本不低,一旦發生遺失、毀壞和失聯,車主負擔高﹔二是無人機要安全著陸在行駛中的汽車車頂,難度較高﹔三是收納沒有太好的解決方法——無人機安放在車頂,日晒雨淋,會加劇損耗﹔以升降方式,收納進車廂,則會減少車內的空間。車載無人機是塊難啃的“硬骨頭”,但可以期待,隨著成本降低、運動靈活、維護方便,無人機搭載在車上,成為智慧空間的延伸,將會成為現實。

  搭上智慧座艙的“便車” 三大基礎技術產業將爆發

  自動駕駛:

  決定了汽車智能“天花板”

  決定汽車智慧座艙“天花板”的基礎技術,是自動駕駛。當自動駕駛解放了雙手和雙腳,駕駛員才可能騰出手來喝咖啡、逗狗、擼貓等﹔當自動駕駛解放了司機的雙眼和雙耳,司機才可以刷微信、看電影、聽音樂,智慧空間的“娛樂”功能會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當自動駕駛發展到極致,解放了駕駛員的“大腦”,司機才可能在車上睡覺、娛樂和聊天,智慧空間才能全方位與用戶互動。

  從低到高,自動駕駛分為5級,最低是L1級,最高是L5級。現在,大部分車企自動駕駛系統介於L2~L3之間。蔚來、小鵬、理想、特斯拉、埃安等車企都已經能夠實現L3級的自動駕駛——比如,在高速路上,支持短時間的雙手離開方向盤。自動駕駛什麼時候能夠躍升到L3級以上?尚無明確時間表,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自動駕駛技術的迭代在加速向前。

  蔚來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斌表示,“電動汽車非常適合智能駕駛技術的應用,延時更少,冗余更安全,更容易進行軟件控制。”他認為,我國2030年智能電動汽車的滲透率將會達到90%。他表示,未來10年汽車將會逐漸普及智能駕駛輔助技術,將是基本功能。多家車企的自動駕駛負責人也告訴記者,2022年將是城市智慧領航輔助駕駛量產的元年:繼高速路場景之后,將會開放城市場景。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表示,廣汽集團將在今年組建Robataxi車隊,廣汽集團還將投入850億元到1000億元實現智能網聯新能源方面的重大項目。

  芯片半導體:

  設定汽車智能的“起點”

  如果說,自動駕駛決定了汽車智慧座艙的“天花板”,芯片則決定了汽車智慧座艙的“起點”。芯片數量越多、算力越強,汽車座艙的“智能”程度也越高。芯片的“摩爾定律”在改變了電腦、手機之后,現在也在改變著汽車。汽車的行駛會產生比電腦、手機高出幾個數量級的數據,相應對芯片算力的要求也會高得多。分散、單片式的芯片設計已經不能滿足智能汽車的需要,集成電路式芯片、高算力芯片、AI芯片,以及圍繞芯片的全新軟件架構,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輛汽車有500~1000個芯片。業內人士認為,相比於手機,由於數量少和更新頻率較低,汽車芯片的市場容量潛力沒有外界預期的那麼大,芯片企業單純依靠生產汽車芯片,難以實現盈利。所以,在芯片產能擴產和車規級芯片性能提升方面,需要進行前瞻性布局。記者了解到,從2020年起,上汽、東風、一汽和廣汽等車企已經行動起來,加緊建設核心零部件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攝像頭、傳感器:

  為汽車智能裝上“眼睛”

  在智能汽車上,攝像頭和傳感器的作用不再單一,當攝像頭和傳感器朝向車外,可以讓汽車“看得見”,感知周邊環境﹔當攝像頭和傳感器朝內,再配合AI系統,則能夠捕捉車內駕乘者的情緒、動向,實現預判式的功能操控,實現駕乘者與車輛的互動。要讓車輛“看得更遠、更准”和更加精准地感知駕乘者,就不斷提升攝像頭和傳感器的性能,以及基於攝像頭和傳感器的算法。截至目前,這一領域的技術處於“發散”階段。所謂“發散”,就是技術路線“百花齊放”。技術“發散”的優點在於能夠根據用戶需求,選擇不同方案。好消息則在於,技術正在加速迭代,最具代表性范例是激光雷達。第一代激光雷達還未全面普及,第二代激光雷達已經具備量產條件。

  能加速實現的,還有汽車產業變革帶動的新商業模式。威爾森智能網聯應用中心總設計師竺大煒認為,像特斯拉、小鵬這些新勢力,它們不再按照車型價位的高低去釋放科技能力,而是像移動互聯網產業者一樣快速進行軟硬件的更新迭代,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研發節奏。

(責編:陳海燕、蔣成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