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汽車等換新后,舊的怎麼處理?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近日,商務部等八部門發布了關於2025年汽車以舊換新工作的通知,將國四排放標准實施首年的燃油車,納入可申請報廢更新補貼的舊車范圍。補貼標准與2024年一致,報廢舊車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貼2萬元,購買2.0升及以下排量的燃油乘用車補貼1.5萬元。
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等部委此前也發布了相關政策,進一步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以舊換新后的家電送去了哪裡?
以舊換新拉動了消費,但也帶來了新的難題。您家有沒有遇到新產品到了,舊產品不知道怎麼處理的情況?今天,我們首先從“回收”說起。
市民陳女士:沒聽說什麼門面回收這個舊家電的,也不知道哪裡有,家裡一個沙發那時候是一萬多買的,隻能扔到垃圾堆裡面。
市民代蕊珍:我家現在還有個洗衣機放在陽台上一直沒收走。因為新的買回來,舊的就放那了,因為叫人家來收可能就10元或者20元。
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市民,許多市民都表示現在的回收點很難找,即便找到了回收的價格也很低。
以北京市為例,我們利用大數據檢索發現,2023年小舊家電回收網點有160個左右,而在去年全年幾乎沒有增加。但是去年前11個月,北京市累計領取家電以舊換新補貼資格的人數就超過了233萬人。
線下回收有難度,線上回收呢?記者打開了某平台發起的“以舊換新”活動,下單了一款熱水器產品。雖然可以享受購新補貼的優惠政策,但到了結賬時,舊機卻隻能抵扣十塊錢,而平台表示回收價格低的原因是人工上門以及拆機的成本高,淘汰品的殘值難以覆蓋人工上門成本。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節能所研究員馮相昭:現行的回收體系沒有跟上前端的增長速度,行業內企業規模普遍偏小,集中度不高。線上平台還沒有統一規范的定價和管理,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和城鄉接合部,上門的成本就更高了。
專家介紹,目前舊物回收的標准仍然缺少規范,導致回收的價格無法統一。目前,《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建設和管理規范》《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信息存証規范》《公共機構廢舊商品回收體系管理規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規范》等四項國家標准已通過專家技術審查會,標准出台后,將對各地和各網絡平台回收提出具體要求,切實保障老百姓的利益。
除了回收價格需要統一,主動上門服務的力度也需加大。在安徽等地,開始要求以舊換新的商家都提供全流程服務,尤其是農村地區,也要全部覆蓋。
安徽省商務廳流通處四級調研員夏鵬:比如我們要求參與商戶都要能夠提供家電送新、收舊、拆裝一站式上門服務能力,消費者隻要在網上下單預約時間,服務人員就會按時上門提供服務,相關的服務能力基本覆蓋全省。
回收來的新能源汽車如何處理?
去年,以舊換新帶動的銷售額中,佔比最高的是汽車,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汽車以舊換新合計超650萬輛,其中包括大量的新能源汽車。這些淘汰下來的車輛如何處理?是不是簡單拆成廢舊鋼鐵就可以了?
我們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網站上,找到了當前具備新能源汽車拆解資質的企業數量,在全國各地有一千家左右。同時,記者發現,在官網上還單獨將具備動力電池拆解資質的企業列了出來,共有148家。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節能所研究員馮相昭:到2025年我國退役動力電池的規模將達到百萬噸級別,甚至可能接近200萬噸。目前有正規資質的企業合計產能為379.3萬噸/年,理論上是可以消化這個量的。前提是要強化精細管理,比如企業的生產規模、生產儀器、再生資源利用率等需要達到一系列的標准。
也就是說,隻要能夠實現精細化管理,讓這148家企業“物盡其用”,可以滿足當前的拆解需求。
但是當記者來到各地實地調研時發現,出現了某些企業雖然擁有拆解資質,但卻私自將拆解任務非法外包給其他的“小作坊”,還有些企業不具備拆解資質卻在偷偷進行拆解的現象。
優湃能源再生能源運營中心機動車業務高級經理謝立中:新能源車的拆解難度,最主要是體現在它改為了三電系統后,對拆解電池的要求更加高,拆解的整個過程也需要較高的規范性操作。不規范拆卸容易引起它的熱失控。不規范的企業最大的影響是對環境的污染。
就在今年1月1日,我國開始實施新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進一步規范廢舊動力電池的綜合利用,其中再次明確,產能和回收率、環保等指標達不到要求的企業,會從資質名單中撤銷。而對於不具備拆解資質的企業,要求各地政府加緊規范化管理,防止因為違規拆解而帶來的危害。同時,督促符合資質的企業進一步提升專業能力。
過去,由於沒有精細化的拆解要求,很多可以二次利用的回用部件都被當成了廢品按斤售賣,這導致再生資源的利用率非常低。現在,則要求企業不僅要“拆得開”,更要“拆得好”,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以動力電池為例,就可以從中提取到鈷、鎳、鋰等價格昂貴的金屬材料。
上海新金橋環保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市場部經理鄭杰:有一定價值的,比如技術較新的、損壞情況較低的,一些電控元件,我們可以交由有資質的企業,進行維修、檢測、再翻新,然后應用到一些對成本比較敏感的場景中,進行再利用,也具有一定的利用價值。
退役“風光”設備何去何從?
“兩新”中的另外一個重點是大規模設備更新,那麼當前,淘汰下來的大規模工業設備遇到了什麼新的問題,又要如何解決呢?
記者在大數據平台上查詢這幾年新增的拆解門類,除了新能源汽車,還出現了風機、光伏、大型工業設備等新品類,相應的,具備這些產品拆解資質的企業數量也都極其有限。而根據相關機構預測,中國風電產業將在今年迎來第一批大規模退役潮,退役規模將超過1.2GW。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節能所研究員馮相昭:這是當前產業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產生的新問題。光伏退役高峰期預計在2030年左右,屆時光伏組件廢棄量將達到18GW左右,約140萬噸的廢棄。在這種形勢下,與新能源相關的資源回收再生利用的需求一下子提了上來。
專家告訴記者,由於專業化回收利用企業較少、商業模式不成熟,目前存在簡單焚燒和填埋廢棄風機葉片的現象。同時,風電場、光伏場站多處於偏遠地區,退役機組拆解后的部件尺寸大、運輸距離遠、作業資源匱乏、人工成本高等問題難度均被加大。
2023年我國先后印發了《關於促進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的指導意見》和《風電場改造升級和退役管理辦法》,但仍需進一步明確責任主體的履責范圍和要求,培育風電制造、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完整產業鏈。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會長徐鐵城:未來將加快構建退役風光設備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加快建立協同合作的區域回收利用體系,推動區域性新能源產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的建設和改造,打造重點節點示范項目。
推動體系建設 讓“兩新”后端加快循環
我們看到,當前“兩新”背后遇到的“循環”難題,是新的發展需求產生的。為了解決這些堵點、卡點,一系列政策正在加快落地實施。
記者來到了這家全國最大的廢鋼生產基地時,剛好遇到了一個調研組。了解后才知道,他們正是去年成立的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的負責人。
歐冶鏈金馬鋼誠興金屬資源有限公司董事長季海俊:這個叫破碎料。
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朱建春:破碎,你要打到這麼細嗎?
歐冶鏈金馬鋼誠興金屬資源有限公司董事長季海俊:對,打這麼細。好的產品賣不上好的價錢,它沒有全國性的這個行業標准。我們很希望中資環盡快給制定標准、普及標准。
隨著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推出,摸清家底、整合資源、更高效的回收再利用,就成了重中之重,這也正是這次中資環調研的工作重點。
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王偉東:國家成立這麼一家央企,是想加速資源行業的整合。在規范引領、制定標准,作為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的中央企業來引領這個行業的發展。
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朱建春:從收集端到它的倉儲、加工、再利用來暢通循環資源利用的鏈條,打造全國性、規模性的功能平台,來助力整個行業提質增效。
不僅僅是廢鋼產業,記者查找了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的業務范圍,發現整合了多家央企的廢塑料、廢舊電池、廢有色金屬等業務板塊,並且,還著重提到了會向報廢家電及電子產品,和退役風電光伏產品等拓展,都是直接針對著當前的發展痛點。
在廢棄資源統籌起來之后,如何“吃干榨淨”,是循環經濟的最后一道難關。
記者找到了這份《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24》,整理發現,2023年我國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回收量中廢有色金屬的佔比隻有3.85%,但是廢有色金屬的回收額卻是整個回收額排名第二的,僅次於廢鋼,佔比達到22.85%,近3000億元,其中很多都是錸、鈀等附加值極高的稀貴金屬,很多是從最傳統的銅冶煉的廢渣中得來的。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節能所研究員馮相昭:高附加值更是關注重點。很多銅廠冶煉之后的廢渣裡都有稀貴金屬,想要提取出來肯定有難度,推動有色金屬再生資源利用,不僅能減少對原生礦產資源的依賴,降低開採成本,還能減少環境污染和土地佔用,具有多重環境經濟社會效益。
(央視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