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五源河生态“家底”

李梦瑶

2020年03月23日10:24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摸清五源河生态“家底”

  五源河湿地公园。 李幸璜 摄

  畓榃湿地研究所队员填表记录。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组队在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观测鸟类。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几尾鱼儿跃出水面荡起阵阵涟漪,一只背部深褐色的池鹭突然从红树林中窜出,俯冲至低空盘旋。不远处,招潮蟹“大军”成群结队从河岸滩涂中探出头,浑然不觉刚刚发生的一场“生存大战”……

  这里是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也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丛生聚落。

  从原设计的硬渠化水利工程,改为“生态水利工程+湿地公园”项目,生态环境不断得到修复的这处城市湿地,究竟吸引了多少生物在此安家?

  来自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海南观鸟会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对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现状和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持续一年的跟踪监测,初步摸清生态“家底”。

  掌握鸟群“一举一动”

  黑色的贯眼纹从前额延伸至两翼,小鸟稳稳落在河道边的栏杆上,垂下长长的尾。

  “创林,写上棕背伯劳,一只,距离尺度为A,生境为G5。”隔着三四米远,来自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蔡挺一边掏出望远镜,对准这只不怕人的小家伙,一边将手中的生物监测记录表递给身边的志愿者陈创林,用细微的声音叮嘱着,视线却始终不肯离开鸟儿半秒。

  就这样持续了好几分钟,直到这只“大腹便便”的棕背伯劳扑腾着翅膀潇洒转身,众人这才抬脚,继续沿着河岸栈道往前走。

  “A指距离0到25米,G5包括河道、滩涂生境,除了鸟的种类和数量,我们还得注意观察它们所处的生境及面临的威胁因素。”蔡挺轻声讲解着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忽然间一大群暗绿绣眼鸟从上空快速掠过,引得众人纷纷再次屏息驻足。

  这一天是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每月一次的鸟类监测日,蔡挺和一群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们,正对公园下游第5条样线两侧的鸟类种类、数量及栖息地环境进行定量调查。

  由于邻近入海口,缺乏天然植被,这条样线其实并不算是鸟类的绝佳生境。但与哪儿有鸟往哪儿去的观鸟活动不同,鸟类监测讲究的是顺其自然,不特意往鸟堆里扎,也不会避开鸟少的地方,只是如实记录下沿途所发生的一切。

  25只暗绿绣眼、1只棕背伯劳、8只白头鹎、3只池鹭、1只鹊鸲……沿着590米的样线路程观察整整1个小时后,当天监测人员遇见的鸟儿依旧不算多,且都是常见的品种。可在蔡挺看来,与原先“三面光”的硬质堤岸相比,如今被恢复成自然河流形态的这片区域,生态环境已有大幅改善。

  摸清鸟类资源“家底”

  蔡挺的结论并非空口无凭。在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像这样的鸟类监测样线一共有5条。每个月的第三个周末,监测人员都会沿样线以1至2公里/小时的速度步行,用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或长焦相机将鸟群的一举一动记录在案。

  “冬季是鸟类数量最多的时候,尤其是12月,这说明五源河的鸟类以留鸟和冬候鸟为主。”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介绍,2018年9月到2019年7月,他们在这里累计监测到鸟类数量达1580只,鸟类种类由原先的82种增加至115种,不乏领角鸮、中华鹧鸪、栗树鸭等国家与省级重点保护鸟类。

  在他看来,每一只鸟都是生态的“晴雨表”,环境好不好,看鸟就知道。

  “比如我们在位于五源河中游地区的第3条样线监测到最多的鸟,几乎占总数的近一半,这一数据正好与该区域植被丰富、生境多样的自然环境相印证。”而不久前首次在五源河现身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更是让卢刚直呼湿地修复项目成效显著。

  一趟趟追着鸟群走,总有一些身影格外惹人牵挂。它们是被列入国家“三有”动物名录的珍稀鸟类蜂虎。卢刚还记得,上一次与它们相遇是在2019年8月15日,一共3只。

  每年3月下旬到7月下旬,栗喉蜂虎和蓝喉蜂虎都会准时前来海南繁殖,过去它们常常集中在海口金沙湾一带。而随着五源河湿地生态修复初显成效,卢刚发现,这里的下游西岸蜂虎保护小区和下游东岸正成为蜂虎新的栖息地。尤其是采取了保护措施并进行了生境营造的西岸,最多时能监测到50只栗喉蜂虎和7只蓝喉蜂虎。

  但与此同时,卢刚也有担忧。“五源河下游靠近村庄,人类活动频繁,势必会对蜂虎繁殖带来一定干扰。”他期待着,相关部门能加大保护力度,留住更多的“最美小鸟”。

  揪出外来入侵物种

  从簇簇拥拥的红树林中窜出,一头扎进水中将小鱼叼起,每一只鸟儿的背后,牵动着的都是无数生物的命运。而反过来,一尾尾鱼、一棵棵树的生存境况,同样也成为影响鸟类栖息的关键因素。

  2019年7月21日的一次鱼类生态监测中,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俗称花鳗的花鳗鲡首次在五源河被发现。“由于环境污染、河道工程、人工捕捞,目前天然大型的花鳗鲡成鱼已几近绝迹。”卢刚欣喜地表示,这是一种能直接反映河流水环境健康的“指示物种”,它的现身显然是对五源河河道生态环境治理的生动回应。

  可与花鳗鲡、水蕨、野生稻等珍稀保护物种相伴而来的,还有大量外来的入侵物种。

  据《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2018-2019年度生态监测报告》显示,以罗非鱼、大鳞副泥鳅、革胡子鲶为代表的外来入侵物种几乎占五源河全流域鱼类数量比重的56%,而植物与植被方面也记录到外来入侵物种12科25属27种,其中更有6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外来物种的泛滥,会严重威胁到本地生态环境,除了争夺栖息地,不少外来物种如革胡子鲶等,更会直接将原生水生动物作为食物来源。”卢刚坦言,他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渔业与养殖活动、建设工程等人为干扰对五源河生物多样性存在较大影响,因而有关部门加强巡查力度与科普宣传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生态治理与恢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才能持续推进。“譬如之前五源河的不少新物种都是由‘鸟友’或当地群众最先发现,这无形中也增强了我们的生态监测力量。”卢刚说,他们正加大对湿地保护与监测志愿者的培训力度,也希望更多的市民能参与进来。

  2019年度调查

  共记录

  鸟类15目43科105种

  新监测到鸟种33种

  共捕获

  9目24科33属35种

  水生动物

  共采集

  底栖动物个体231个

  合计12种

  共记录

  植物101科

  325属

  448种

(责编:潘惠文、蒋成柳)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