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侨歌谣代表性传承人朱运行:乐唱歌谣传乡情

李佳飞

2020年03月30日14:35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乐唱歌谣传乡情

朱运行参加文昌的非遗展示表演。 (受访者提供)

朱运行整理出版的《琼侨歌谣精选》。 李佳飞 摄

“阿妹割禾田中央,抬头起来分哥看,眉毛弯弯几标致,眼子迷迷割肚肠……”说起琼侨歌谣,眼前这位77岁的老人有聊不完的话题,随意吟唱一曲,诙谐、活泼的生活气息,一念一唱之间便洋溢开来。

老人名叫朱运行,是文昌市东郊镇颇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曾成功创办了东郊椰子加工厂和海南椰子活性炭厂,带领无数村民发家致富,为改善当地人居环境作了很多贡献。

然而,更让他富有激情的,却是许多与事业无关的兴趣爱好,例如收藏、琼剧表演、唱歌。其中,传唱琼侨歌谣,让他感觉很有意义,为此,他不仅多次担任海南省琼侨歌谣传习班授课老师,还花费10多年时间搜集、整理,出版了《琼侨歌谣精选》等书籍,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不懈努力。近日,海南省公布第四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录,朱运行入列琼侨歌谣传承人。

1

海南民谣伴一生

“我从小爱唱海南民谣,是海南民谣伴我长大的,要问我为什么热爱民谣,我只能说,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初次见面,热情开朗的朱运行便“开门见山”,娓娓讲述他与海南民谣之间的故事。

朱运行的出生地文昌,是海南著名的侨乡。作为侨乡人,琼侨歌谣是他记忆中父辈们爱唱的歌曲,也是侨乡文化的口头记述。“送郎送到码头分,郎你去番侬心闷”“我去南洋苦奔波,定不忘记侬家乡”……“送郎去番”与“在番思乡”是琼侨歌谣永恒的主题。

“番”即南洋。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资料显示,琼侨出洋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1858年琼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大批海南人开始“下南洋”谋生。琼侨歌谣就伴随他们出洋的脚步产生和流传。

朱运行的祖父母、父母都是念唱歌谣的能手,只要子女有要求,就会一首接一首地唱。在这种环境下,朱运行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民间艺术熏陶,传唱民谣是他的一大爱好。

“海南民谣,也叫琼侨歌谣,又称‘顺口溜’‘念官’,是民间源远流长的方言文化,遍布于文昌、琼海、万宁、海口及琼北一带,是农村乡野最底层的本土文化,特别是在侨乡文昌,念唱歌谣十分流行。在世界各地尤其东南亚一带琼籍华人聚居的地区,琼侨歌谣流传也很广。”朱运行说。

海南省琼剧院文昌籍作家潘心团也记得:“琼侨歌谣的腔调很优美,谣的意思也很有嚼味。小时候,我们都是在奶奶或母亲柔和的民谣声中渐渐睡去,农民随口念唱的词句,浅浅白白,不经雕塑,却有很强的生命力,刻印在人的脑海里,抹也抹不去,忘也忘不了。”

2007年,琼侨歌谣入选第二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钟情艺术热爱家乡

时光流转,慢慢地,热爱琼侨民间艺术的朱运行长大了。他对那些从祖辈口中流传下来的歌谣张口就来,念唱连绵,感同身受。

年轻时候的朱运行,除了唱歌,还有更多的理想和抱负。1968年,25岁的他从部队退役回乡,先是当教师,后在东郊镇创办椰子加工厂、海南椰子活性炭厂。“文昌不仅是侨乡,也是椰子之乡。椰子浑身是宝,养活了数以万计的文昌人民。”朱运行说,通过创业,一批农民富裕起来,他的家乡——东郊镇文林村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物质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忙碌之余,朱运行便带头组织文艺队,让民间艺术滋养着乡亲。

1990年起,朱运行牵头组织的琼剧演唱队活跃于田间椰林,聚集一堂的父老乡亲,大家各尽所能,能编的编,能拉的拉,能唱的唱。一贯喜爱音乐的朱运行,当仁不让成为演唱队的主角,有时还兼任编剧和导演。乡亲们见他如此热心,也都自愿不计报酬地参加演出。一些读过书的村民还帮忙把村里的好人好事写成剧本,谱曲传唱。

结合实际,朱运行也在业余玩乐的过程中创作了许多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生活、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戒赌》《富民政策春风吹》《咱们农民齐叫好》等等。其中,《富民政策春风吹》的唱词这样写道:“党的富民政策春风吹,农民心里扎实又甜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小康生活会紧紧相随。”

在朱运行看来,琼侨歌谣的腔调是不能轻易改变的,草率改掉,变味了,就不是琼侨歌谣了,但也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新创作的歌谣,除了保持侨乡特色,体现地域特色,突出海南人民熟悉和喜欢的声调与韵味,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有所创新。

在东郊镇文林村,谁家孩子上大学了,谁家老人祝寿了,谁家喜结良缘,亦或是又添了娃娃了,都会有演唱队的身影。不仅如此,朱运行还给家里定了规矩,提倡人人学艺,甚至还提出“谁学民谣谁免做家务”。

每次一听说哪里有文艺演出,朱运行必到,踊跃参与,他还经常自掏腰包,为演出团出餐费、演出费用等。

3

行走乡里传承文化

热爱生活的人,或许干任何事都有力量吧。朱运行经营的工厂不断做大做强,后来,随着年事渐高,他索性将企业移交给儿子打理,自己一门心思扑在琼侨歌谣的搜集、整理和传播上。

“时代变了,喜爱和懂唱琼侨歌谣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么宝贵的艺术财富,如果随风消逝,就太可惜了。我觉得应该做点儿什么,让民间艺术代代传承下去,不能成为绝唱。”朱运行说,十多年来,他一直利用闲暇时间在文昌、琼海等地采风,走遍20多个乡镇,拜访80多户人家,用地道的海南方言记录下300多首具有代表性的琼侨歌谣。

最让朱运行感到遗憾的是,文昌曾经有位百岁老人会唱很多琼侨歌谣,可惜当他得知消息赶过去的时候,老人刚刚过世。“这是我这么多年来最大的遗憾!”朱运行说。

保护琼侨歌谣,传承乡音,海南各界也做了许多努力。

海南曾邀请本土音乐人对老歌谣进行谱曲、录音,使这些歌谣易于学唱。2014年到2018年期间,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曾连续举办5届琼侨歌谣传习班,邀请琼侨歌谣爱好者和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参与歌谣学习。朱运行多次受邀担任培训班授课老师,他还自费出版印刷《琼北歌谣》一书作为教材,供大家学习。

文昌中学音乐教师庄岚婷受教于朱运行的培训,是新一代琼侨歌谣传承人之一,她常常与朱运行一道出席各种演出,合作演唱琼侨歌谣。“他对琼侨歌谣、对音乐发自内心地热爱,富有情感,所以特别容易感染人。”庄岚婷这样评价朱运行。

2018年5月,朱运行花费多年心血自费整理的《琼侨歌谣精选》再出版。他在谈及对琼侨歌谣的理解时,这样表示:海南民谣从来就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社会历史,是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

在他精选的150首歌谣中,有描写爱情的,有歌颂生活的,也有为儿童专门创作的。“送番歌谣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产物,多表达离别之际的悲苦,现如今已不合时宜。新时代的歌谣,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歌颂日渐美好的新生活。”朱运行说,希望琼侨歌谣能够得到保护,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责编:卢少雄、蒋成柳)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