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五指山:技术长在泥土里 村民腰包鼓起来

2020年05月01日19:37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人民网五指山5月1日电(王硕)沿着曲折的盘山公路开出去,扑面而来的是满眼青翠,转过一个山头,几十亩红彤彤的“朝天椒示范田”成了这万绿丛中“一片红”,辣椒地里农户正忙着采摘.....在五指山,越来越多的“示范田”“示范项目”给这座翡翠山城带来生机和活力。

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一年多来,五指山市以建章立制、精准选派、落实资金和完善管理等工作抓手,通过引进对口技术人才和选派优秀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特色产业,有力助推五指山脱贫摘帽工作。

如今,五指山项目遍地开花,产业越来越兴旺。

送技术下乡

科技助农推动产业升级

原来只是14户贫困户的扶贫试验项目,让赵明苑没想到的是,最后竟然成了全村的产业。在五指山市毛辉村,百来亩朝天椒正是采摘的好时候。

五指山市毛辉村的“朝天椒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田”里,王福院正在采摘成熟了的朝天椒。王硕 摄

“这已经是摘的第三波了,你们要早两天来,这里是红彤彤的一片!”毛辉村村民王福院一边麻利的摘着辣椒,一边聊着他的辣椒生意。按现在的市价,他家的朝天椒一斤能卖到4块到5块,一块不到3亩的地,一天的采摘量能卖一千块钱左右,这让王福院乐开了花。

放到一年前,这是王福院和他的老乡们不敢想的。

“去年我们村也种了几十亩做泡椒的辣椒品种,赔了不少钱,村里没人敢种了。”毛辉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海告诉记者,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去年种的辣椒一直生病虫害,产量一直上不去。直到赵明苑带着有20万元经费的“朝天椒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项目找上门,种苗、肥料全包,还手把手传授种植经验。

从不敢种到人人争着种,技术和资金的保驾护航,给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现在好了,现在有了‘赵老师’,我们种的也放心!”

在五指山,像赵明苑这样深入一线,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术特长为老乡们排忧解难,助推当地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的“老师”不在少数。

2018年底五指山市入选科技部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围绕“科技支撑生态文明”主题,五指山稳步推出一系列制度创新。

2019年开始,五指山市紧贴农村发展需要,深入推行生态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五指山市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对症下药”,引入一批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和技术特长的科技人才助力产业发展,他们有个共同的身份——“生态科技特派员”(下文简称“科特派”)。

这些个个身怀十八般武艺的“生态科技特派员”带着农业农村发展所需要的科技、信息、管理、资金等生产要素走进田间地头,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就地转化,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同时,老乡们腰包鼓起来了,产业转型快起来了。五指山,正因为这样一群带技术、传技术,上接政策、下接地气的“科特派”而悄悄改变。

送资金进项目

制度创新变输血为造血

五月的五指山,阳光充足,雨水丰沛,五指山市毛道乡毛道村的百亩百香果园里一片郁郁葱葱。说起这个百香果基地,十里八村没有不知道的。这里的“黄金百香果”,味道好、品质高,一斤能卖到15块钱。据毛道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长黄叶军介绍,基地建成当年,年平均亩产就达到3000斤左右,一亩地一年产值能达到4万元左右。这样产量和效益自然引来大家的关注,来“取经”的人一波又一波。

毛道的百香果产量为啥这么高?百香果地的田垄间,生态科技特派员吕家文指着爬满了藤枝的架子,道出其中的“秘密”。

“以前百香果都是采用“平棚式”种植,让果树爬到顶上形成大棚,果树只能获得一面的光照,现在我们大部分都采用“垂帘”种植模式,果树往上爬过程中就能开始挂果,采光量也翻倍,果树长势更好,挂果也更多。”

吕家文说的“垂帘”模式,其实就是利用百香果垂帘架把百香果按行分开种植,改“横向发展”为“纵向发展”,看起来一个不起眼的改变直接把产量提高到一个新台阶。据介绍,目前毛道村采用“双层密植”+“垂帘”模式,产量能达到传统种植方式的3至5倍。

吕家文正在检查“篱笆网“上百香果树的生长情况。王硕 摄

从“平棚”到“垂帘”,技术上革新带来的效益为毛道村百香果产业发展打下“强心针”。今年,毛道村又开始研究新的种植模式,用“篱笆网“代替“垂帘”模式的“引蔓线”——百香果树体铺得更开了,枝条更密了,不仅提高了光照率,更重要的是省去了人工牵引爬藤的工作,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吕家文介绍,用“篱笆网“代替“垂帘”模式的“引蔓线”后,枝条可以铺的更开更密,挂果量也会增加。王硕 摄

毛道村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哪里?是什么给这里的技术更新不断提供动能?

吕家文给出了他的答案。“我们科技特派员都有一定的项目经费,有了项目经费我就可以大胆的做试验,研究一些值得推广的技术。”一个项目20万的经费扶持,每年2万元工作补助经费,这是吕家文敢于大胆试验的“底气”。

2019年,五指山市为实现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推进,从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管理和扶持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2019年,落实了第一批科技特派员600万元工作专项经费,对经过认定和选派的科技特派员,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工作补助经费;通过专家评审的项目,每个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项目经费扶持,这些都给“科特派”们思考的火花,添一把柴。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升级又对技术提出新要求,有了制度保障,毛道村的技术创新之路走上“良性循环”。2020年,毛道村计划在年底前将规模扩展到260亩,而这样的项目正在五指山遍地开花。

截至目前,五指山市已经评审通过了3批共60个科技特派员项目,目前已陆续有31个项目深入实施,预计将培训农民4380人次,带动农户411户(其中贫困户180户),预期产出900万元。

人才请进村 村民送出山

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2019年,五指山市主动对接福建农林大学、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中国热科院和省农科院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将45名专家、讲师引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同时选派33名乡村致富带头人、驻村工作队员、个体户和农业科技110服务站长等有一技之长、适应五指山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土专家”“乡土人才”进村,78名科技特派员实现了全市59个行政村科特派的全覆盖。

今年刚满26岁王立宏,是五指山科技特派员之一。2019年6月,王立宏接到一通电话,问他愿不愿意参加科技特派员,不仅不影响驻村工作,还可以带项目。想到“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驻村工作一样要发展产业”,王立宏二话没说就报名。

2019年7月,正式成为科技特派员之后,王立宏就开始征求村民意向,确定项目——“豇豆新品种高产栽培与推广”。11月,项目正式落地,首批54户农户成了王立宏第一批科技服务支持对象。从选购种苗,到农资采买,再到邀请专家组织技术培训,王立宏“一肩挑”。因为长期驻村,村民们也习惯了“有事儿找阿宏”。

“有一个老伯,每天都会来问我种地的问题,要怎么用肥料,怎么打药,学技术学的特别积极”,王立宏说,这件事让他特别感动。“一开始只有54户种,后来大家看到效益不错纷纷跟上,自己买苗也要种。”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豇豆栽培的项目也孕育了一批本土人才。截止目前,已经培养出两名掌握了种植技术的致富带头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科技特派员的队伍里,不只是王立宏懂得这个道理。借助科特派的平台,谢光明把本地人才培养推进的更远。

7年前,谢光明来到五指山创建了五指山万泉园艺公司,带着技术和资金,招进了一批基地周边的村民开发“桌上型兰花”,打造高端兰花的生产基地。7年来,谢光明已经建立起组培克隆,水肥一体化的兰花生产线,也带起一支以农村妇女为主的生产队伍。

五指山万泉园艺公司培养室摆满了热带兰花培养瓶,借助无菌克隆技术,无数兰花幼苗从这里培养出来。王硕 摄

“我们中间没有老板和员工,大家都是同事。”在谢光明眼里,这些还在学技术的农民,都是他的团队。在他的设想里,要把五指山热带兰花做成产业,而产业发展就必须有后备力量,多年来一直苦于没有足够平台。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村民们参与实践劳动,掌握技术还不够;还要有眼界,不仅参与技术,还要参与管理”,谢光明说,有了“科特派”的平台,公司可以借助项目,让每个人都能走出去,走进学校、公司,“出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羊大姐正在对培养室的器械进行消毒,而这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环。王硕 摄

为了让这些科技服务者不仅能够在五指山扎根,还要与当地共发展,五指山鼓励科技特派员以技术、资金等方式入股,创办领办农业科技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形成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

五指山的实践表明,发展三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从中国海油来五指山挂职的五指山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罗新增表示,下一步五指山市委市政府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指精神,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一是进一步加强项目谋划,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更有针对性的开展科特派项目。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特派员开展创新创业。三是动态选优配强科技人才队伍,公开遴选。结合国务院国资委今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要求,中国海油按照董事长汪东进要求,将加大对五指山生态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力度,扩大对各行政村的产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让科技特派员队伍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责编:陈海燕、席秀琴)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