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医二院专家解读功能性胃肠疾病

2020年06月29日14:21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说起肠病、胃病,很多人就会想到胃痛、胃胀、恶心等等,但是今天要探讨的是功能性胃肠疾病。那什么是功能性胃肠病?哪些人容易得?这个病又该如何鉴别诊断呢?

为了让大家更详细地了解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相关知识,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阮海兰主任医师为大家带来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阮主任讲,功能性胃肠疾病又叫消化心身疾病,它的临床表现就是大部分人群有胃肠道不舒服的症状,如嗳气、烧心、反酸、餐后饱胀、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但是经过检查,并没有明显异常,或者检查的结果解释不了这些症状,这就是所谓的功能性胃肠疾病。

临床上,功能性肠胃疾病的发病率很高,该病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1.发病率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约有1/3的个体曾有胃肠道不适的经历。消化内科专科门诊中,功能性胃肠病的比例占50%-70%。

2.疗效不理想。由于导致或影响发病的因素很多,症状多样化,导致症状的详尽病理生理学机制不明确,目前缺乏根治的药物或方法。

3.反复发作,对生活质量影响较明显。容易造成患者的困惑和恐病心态。

4.患者反复就医,占用大量社会经济和卫生资源。

功能性肠胃疾病隐蔽性强,容易误诊。消化内科专科门诊常见的此类疾病有三类:

1.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表现。典型的表现是“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起于胸骨后或上腹部,一直向咽部蔓延的灼热感或疼痛。反流是感到胃内容物进入食道内甚至咽部和口腔。这就提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如嗓子干痒、口腔异味、声音嘶哑、清喉、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等食管外表现,容易误诊为心脏疾病的胸痛等。

2.恶心、呕吐、嗳气、打嗝、早饱、饱胀、上腹部隐痛、嘈杂、灼热感、饥饿痛等胃部症状。这些患者内镜检查是常被告知患有慢性胃炎,更多引起患者恐慌的是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3.以胀气、排气增多或不畅、绞痛等腹部不适,或伴有便秘腹泻等表现的功能性肠病。这一类功能性胃肠病较为常见,男性年龄大于40岁(女性45岁)有肠道症状或大便频率或性状异常者建议接受结肠镜检查。或者任何年龄出现大便带血、潜血实验阳性(一种阴性出血的粪便检查)、大便异常伴有消瘦等需要接受结肠镜检查。

阮主任表示,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很大,任何年龄的人都有可能得这个疾病。

1.白领工作者,生活压力大;

2.生活中遭遇变故的人,长期心情压抑,会出现功能性胃肠道问题;

3.生活环境突然变化的人;

4.在幼年时期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

5.更年期女性和产后的女性;

6.退休人群,出现心理落差。

阮主任介绍,诱发或加重功能性胃肠病的因素分三类:

1.心理和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会引发胃酸分泌增加、消化酶分泌减少和排泌异常,引起胃肠运动不协调,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2.饮食因素。甜辣生冷食物、咖啡浓茶常引起胃酸分泌增多,引发饥饿痛、嘈杂、灼热感等胃酸相关症状,粗粮、豆制品、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往往引发胀气、绞痛等胃肠动力紊乱相关症状。

3.温度环境,腹部或身体受凉往往引发消化道症状。

阮主任讲,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临床治疗原则是以预防为主、辅以药物、改变生活方式、调节心理状态、预防诱发因素。具体处理如下:

1.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人们必须消除那些不良的心理情绪,如不必要的紧张、焦虑和恐惧。在生活中,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平时应该保持乐观的情绪,确保心态的开阔。只有当拥有乐观的情绪时,胃肠功能才能得到改善,这对治疗疾病大有帮助。

2.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保证生活和饮食的规律性,避免过度疲劳,应注意工作和休息相结合,积极参加户外和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分散自身的注意力。不要长时间坐着或长时间站着,多做有氧运动,每天锻炼3-5次,大约30分钟。

3.注意饮食调节。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粗粮、水和酸奶。避免吃太过于粗糙、油腻或刺激性的食物。尽量不喝冷饮,遵循少吃多吃的原则,避免喝酒、烟草或咖啡等饮料。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滥用非甾体抗炎药,避免吃易诱发症状的食物。

4.药物对症治疗。如果存在胃肠动力障碍和胃肠内脏过敏,可以使用调节胃肠动力和减少胃肠刺激的药物。例如,胃肠解痉药、胃酸抑制药、消化酶制剂和促进胃肠运动的肠道益生菌。如果是抑郁或焦虑障碍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可以使用抗焦虑或抑郁药物。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要有专业医生的指导。

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疾病,比如肿瘤,然后再进行治疗。治疗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病人的病史长短和症状的轻重,如果是普通的胃胀或胃痛,那么服用普通的胃药加上少量的神经递质药物,3—5天症状就可以得到缓解。

(责编:潘惠文、席秀琴)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