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奔小康”系列报道之一

海口市龙泉镇:脱贫之后的“励志夫妻”更忙了

【查看原图】

编者按: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近年来,海口围绕脱贫攻坚这个“第一民生工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涌现出了许多奋发向上、自力更生、乐于奉献的脱贫致富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人民网海南频道即日起将推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系列报道,听脱贫户讲脱贫经验,感受他们对小康生活的憧憬和美好的盼望。

对于未来的生活,王鸿庚夫妻俩充满憧憬

人民网海口11月24日电(记者 毛雷)2717元、6600元、15000元、55847元、72000元(预计),这组跳跃式递增的数据是海口市龙泉镇元平村贫困户王鸿庚家从2016年到2020年的年人均收入。但在这组数字的背后,是王鸿庚夫妻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

白天上班时,王鸿庚是龙马环卫的一名环卫工,人们在龙泉镇上不时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下班后他或者是观澜湖酒店及周边宴席上的一名服务员,忙着为客人上菜;或者是海南新发地万亩蔬果产业园里一名农业工人,忙着给菜苗除草施肥……而他身有残疾的妻子韦来弟也没闲着,她白天要给自家生猪养殖场里的二十多头生猪喂料、清洗场地,晚上还为附近的制衣厂裁缝衣服……

王鸿庚夫妻原是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元平村委会玉西下村的贫困户,妻子韦来弟2015年身患重病,手术后落下残疾,且需长期服药,沉重的负担差点让这对夫妻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但在当地政府和驻村干部的大力帮扶下,他们最终靠着勤劳的双手在2017年摆脱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清了多达8万元的债务,还盖起了新房。他们告诉记者,虽然生活辛苦,但不等不靠的日子过得特别充实。

“那时候确实是穷,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回忆起最初的贫困境况,王鸿庚有些难为情。

在纳入贫困户前,王鸿庚一家3口挤在一间30多平米的危房里,依靠着不到1亩的田地种植地瓜叶为生,日子过得拮据。2015年其家庭人均纯收入仅2717元。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在2015年时又突遭变故,妻子患上胸椎管肿瘤,巨额医药费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 之后妻子落下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孩子还要上学,维持一家生计的重担一下子就全压在了王鸿庚身上。

2016年3月王鸿庚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当地党和政府及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等扶贫干部迅速组织了一系列帮扶措施,通过多方努力将他们拉出贫困的泥潭。当地政府送来了15头猪和菠萝蜜苗,针对其妻子的病,还开展了医疗帮扶,把他家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从60%提高到90%,解决了他们一家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龙华区纪委监委选派的帮扶责任人刘峰还根据王鸿庚家的情况制定了产业扶持计划,帮助其申请贷款和帮扶资金加入“3X”项目入股海南新发地在当地的种植产业,一年保底分红起码有8000元。

2016年下半年,在镇里组织贫困户收看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时,韦来弟发现通过养猪致富是个不错的选择,活也不算重,就跟丈夫商量办个养猪场,王鸿庚开始不同意,一是因为从来没干过养猪,怕干不好,二是担心妻子身体吃不消,再累出病来;但在妻子的坚持下,他还是同意了。俩人找到镇里的干部一说,接待的干部也很高兴,当场表示会大力支持他们的养猪事业,可以免费给他们提供猪苗,但前提是要先把猪栏建起来。

“估计就是想要看看我们的决心。”韦来弟说,从镇里回到家后,她和丈夫从亲戚朋友家借了一万多元,在短时间内建起了猪栏。

“他们养猪的决心很大,工作的效率也很高。”龙泉镇扶贫办主任杜文武说,之所以当时要求王鸿庚夫妻要先把猪栏建起来,一是政府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二是想看看他们夫妻的决心有多大。

看着即将出栏的生猪,王鸿庚夫妻俩喜上眉梢

猪栏建起来后,当地政府购买的猪苗也很快到位,王鸿庚说,当时镇里送来了两头母猪,13头小猪,看着在猪栏里上蹿下跳的猪仔,夫妻俩既欢喜又忐忑,欢喜的是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忐忑的是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得顺畅。

从那开始,夫妻俩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他们的养猪事业上,他们白天饲喂生猪、打扫猪栏,晚上也住在猪栏旁,这样既可以观察生猪的生活习性,也可以增加一份安全感。

值得庆幸的是,在夫妻俩的精心饲喂下,不但第一批小猪顺利出栏,母猪也轮流产仔。碰上市场好行情,出栏的生猪还卖了个好价钱。当夫妻俩数着第一笔卖猪得来的辛苦钱时,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小猪为王鸿庚家脱贫立了大功

2017年,随着一批又一批生猪的出栏,王鸿庚的家庭收入渐渐有了起色。这时候,看着妻子已经可以独立负责猪场的日常运作,王鸿庚萌生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因为之前在海口城区干环卫工有相关经验,他就想到镇里的龙马环卫继续干环卫工作,这样也可以照料妻子,帮她打理养猪场的事情。

在镇里干部的促成下,王鸿庚顺利上岗,虽然每个月只有两千多元,但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他很满足。

在上好班之余,王鸿庚从来不会让自己闲着,除了帮妻子打理好养猪场,他一有机会就到附近的观澜湖酒店及周边的宴席上当服务员,或者到新发地万亩蔬果产业园做一些临时工作,这样一天下来,多少也能赚到百八十元。

2019年,王鸿庚家仅养猪一项收入就达到了近12万元,今年这个数字估计只多不少。短短三年时间,王鸿庚家就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如今致富奔小康的华丽转变。

“市里的、区里、镇里的帮扶干部经常过来关心我们,我们不能只是等、靠、要,自己也要努力干。更何况,帮扶物资再多,也会有用完的一天,自己不加把劲,脱贫了还是会返贫。”这是王鸿庚对记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为了改善一家人的住房条件,今年王鸿庚用自己辛勤劳动的脱贫成果盖起了100多平米的新楼房,眼下他正在筹划着用下一批生猪出栏的钱把房子尽快装修好,这样以后就再也不用一家子人挤在那个30多平米的旧危房里了。

镇村干部与王鸿庚在他家新房前交流

“这对夫妻真的很励志,他们是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的好典型。”王鸿庚家的帮扶责任人、海口市龙华区纪委监委副主任科员刘峰说,王鸿庚家这几年的巨大变化让他感慨万千。

刘峰表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精准脱贫在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因为,在精准脱贫工作中,扶贫政策、经济物质是“外因”,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才是“内因”。只有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才是解决脱贫的根本之道,其中,内生动力的激发是根本是关键。

在脱贫后仍忙个不停的王鸿庚夫妻身上,他看到了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后的充分体现:“谁愿意一贫如洗?谁不想过好日子?其实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是无穷的,重要的是怎么把它激发出来,一旦激发出来,离他们彻底摆脱贫困的日子就不远了。”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2020年11月24日09:55
分享到:
(责编:潘惠文、蒋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