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海医二院专家告诉你:祛除体内湿邪请用这“五招”

在中医科,常听见患者们说:“医生,我湿气好重。”那么,“湿气”究竟是什么呢?如何知道自己体内是否有湿气?去湿气的方法有哪些?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王振医生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湿气的那些事。
什么是中医里的“湿”?
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常因为久居潮湿之地,连日阴雨、气候潮湿,长期水中作业,淋雨、涉水或出汗后未及时更换湿衣,导致湿邪侵袭人体。内湿则多由于本身体质为脾虚、阳虚,或是过多食用生冷、过甜、油腻的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运化水湿及布散津液的功能减退,而生湿从内生。
“湿气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囊括或者概括很多病。湿气包括:寒湿、湿热、暑湿、外湿、风湿、内湿、脾湿、上焦湿气、中焦湿阻、下焦湿气、肝经湿热、湿热困脾、痰饮(湿邪)伏肺、射水凌心、湿毒扰肾、湿犯巅高、湿留四末,等等。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湿气重”?
湿气重的症状根据头部、舌头、皮肤、关节、大小便、精神状态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症状。
1.口中粘腻,胃口不佳;
2.头部、身体沉重,如同被布包裹着;
3.容易疲乏,易困倦;
4.胸闷腹胀,小便短涩;
5.大便稀烂不成形或是粘腻冲不干净;
6.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7.妇女白带过多,阴部瘙痒;
8.舌苔厚腻;
9.胖人多湿,肥胖也是湿气重的一种表现。
湿邪对人体的影响
1.湿气太重让你眼肿舌大;
2.湿气太重让你食欲不振;
3.湿气太重让你工作没精神;
4.湿气太重让你发胖;
5.湿气太重让你大便稀烂。
如何祛除体内湿邪?
1.食疗祛湿
许多中药不仅是具有祛湿功能的药材,也是美味、常见的食物,比如薏米、芡实、山药、赤小豆、茯苓等,煲汤、熬粥、茶饮都是不错的选择。薏苡仁冬瓜瘦肉粥、薏苡仁冬瓜老鸭汤、薏仁芡实白鸭汤、山药茯苓粥、红豆薏苡仁水等,大家可按自己的口味选择喜欢的做法,即养生又美味。同时忌食生冷、过甜、油腻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湿气内生。
2.艾灸祛湿
艾灸可通过温阳补虚,达到健脾利湿的作用。
选穴:
(1)中脘,位于腹部,剑突与肚脐连线的中点;
(2)关元,位于肚脐下3寸(3寸约为四指并拢的长度,下同);
(3)足三里,位于外侧膝眼向下3寸;
(4)丰隆,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
操作方法:
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距离皮肤约2-3cm,使局部皮肤觉得温热舒服,无灼热刺痛感为宜。也可将艾条点燃后放进艾灸盒中,再将艾灸盒置于穴位上。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每周可艾灸2-3次,每次灸30分钟。艾灸后可饮淡盐水,防止上火。
艾灸过程中,谨防烫伤,注意用火安全,艾灸结束后确保灸火已熄灭。
3.运动祛湿
保证足够的运动量,也是祛除湿气的关键。运动能调动人体中的阳气,推动脏腑功能的运行,有利于健脾除湿。每周进行3-4次运动,每次运动约40分钟,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慢跑、快走、跳操、骑自行车等运动。不过,切忌过度锻炼,以免损伤正气。
4.起居祛湿
生活起居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选择向阳、采光好的居住环境,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水分摄取要适量。
5.心情祛湿
压力过大、思虑过多,常常劳神,也会导致体虚脾弱,内湿加重。因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中医中有许多操作简单、方便易学的除湿小方法,可供大家平时在家使用。但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更有利于我们祛除湿气,保持健康。如果“湿气”反复或者缠绵难愈,则请您及时需寻求专业中医医生指导,从专业的角度判断您的症状,选择更加适合的疗法帮助您恢复健康。
(海医二院中医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