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海南新闻

各地立足地域特色,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村里变化大 生活有奔头(新春走基层)

2022年02月03日08:5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03日 第 04 版)

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百年来的执着追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接着一代干。

新春之际,记者深入乡村,了解各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惠民实招、发展新貌。干部群众保持勇毅笃行的坚定,展现虎虎生威的雄风,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旺盛的斗志、更昂扬的姿态,正在把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编 者

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峪嘴村——

发展民宿 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谢 雨 潘俊强

“过年游客多,买了点东西。”一大早,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村民王新就在村头守候,等待预订的年货。

王新是村里一家民宿的管家,做得一手好菜,“很多游客愿意来我们村,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上世纪90年代,水峪嘴村以采石为主导产业,村集体家底厚了,村民收入也多了,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山体破损、灰尘漫天。2007年,水峪嘴村狠下决心关了采石厂,随后在采石区修复植绿。

“山林是我们最大的‘靠山’,守好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我们的‘金饭碗’。”村党支部书记胡凤才说,村里保留完整的长约1.5公里的京西古道,成了大家伙眼中的致富新路。

依托得天独厚的古道文化和永定河文化,水峪嘴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精心打造京西古道景区。游客可循着青石路上的蹄窝,登牛角岭关城,在山间凭吊古庙、寻访碉楼。京西古道已成为众多“背包客”青睐的徒步线路。

水峪嘴村还改造升级散落山间的闲置老房,打造充满现代气息的民宿。走进王新运营的“梦回古道”民宿客栈,既有山村的古朴,又有充满科技感的智能家居。“老宅院焕发新风采,春节期间的房间一个月前就被抢订一空。”王新说。

2021年,水峪嘴村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450万元,带动15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水峪嘴村的嬗变,是近年来门头沟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门头沟区倾力打造了“门头沟小院”品牌。门头沟区副区长马强介绍,“门头沟小院”现已达76家、覆盖全区51个村,盘活闲置农宅300余处。2021年,门头沟区新建成营业精品民宿15家;接待游客8.7万人次,同比增长209.6%;实现收入3501.7万元,同比增长101.7%。

 

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

生机勃勃 振兴有路

本报记者 王斌来 常碧罗

车子碾着未化的积雪,向着四面群山合围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前行。

已过晌午,高耸的山顶上,云雾还未散去,从海拔1100多米的山崖放眼望去,100多道“之字拐”的“天路”若隐若现。

“天路”上,装满脐橙的卡车,缓缓驶出下庄村。脐橙出山,为村民换回可观的收益。除夕前,第一批分红送到了每户村民的手中。“今年大丰收!卖了30万斤柑橘大果,这个年过得安逸。”一下车,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相林迎了上来,满脸喜色。

“下庄是口井,井有万丈深”,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天坑村”。1997年,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领下庄百姓,用7年时间,一锹一铲,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公里的出山路,下庄人再也不用背着绳索翻山头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通往下庄村的硬化道路接到了村民家门口。2015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2020年,经巫山县政府牵线搭桥,重庆浙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包揽了下庄村脐橙的管护和销售。村民、企业、村集体按照50∶48∶2的持股比例分成。650亩的柑橘林,让大伙儿的日子更加红火。

管护、除草,动作娴熟,刚放假回家的彭淦正忙着帮父亲照料柑橘树。

“一年下来,家里人均收入能有两三万元。”今年30岁的彭淦,是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毛相林的一通电话打过来,彭淦没有犹豫,背起行囊回到家乡,拿起粉笔,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家乡越变越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村干部中有了更多年轻的身影;下庄天路陈列馆里有了年轻的讲解员;回村做电商,年轻人正在把新鲜活力带回下庄……

端上一碗热汤,火花在烤炉里噼啪作响。“谁能想到,以前连路都没有,现在却要修好几个停车场。”村民杨元鼎脸上笑意满满。

作为曾经开山修路的一员,老杨修路之后也走出下庄。务工多年后,他还是选择回家。“下庄天路”成了网红打卡点,老杨瞄准商机,张罗起农家乐,一年收入10余万元。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正是凭着生龙活虎的干劲,下庄人过上了甜日子。2021年,下庄村人均收入达到1.5万余元。

“这里是正在修的乡村民宿,开春就能提供旅游观光车了……”积雪犹在,山顶已然云开雾散,毛相林又有了新的打算。

 

海南省定安县次滩村——

生态更好 旅游更旺

本报记者 赵 鹏 孙海天 曹文轩

水泥路面宽阔干净,白墙灰瓦的小楼鳞次栉比,走进海南省定安县次滩村,记者发现一个奇特之处:家家户户门口都放着一个白色塑料桶,最大的足有半人高,打开一看,里面都是果皮菜叶。

“阿姐呀,你家生态肥备得咋样啦?”胡诗泽还未走进村民胡金英的家,便直奔院门口的这个大塑料桶。

“你还别说,施生态肥这法子真管用,豆角长得比以前好多了!”胡金英笑呵呵地说。

次滩村是个百年古村,宁静安逸,却也曾因闭塞而贫困。20年前,胡诗泽考上外省一所大学,乡亲们帮他筹集到了上大学的钱。毕业后,胡诗泽进入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多年来他一直惦记着回报家乡。

2015年,胡诗泽返乡,看到村里空置的老房子、蜿蜒而过的龙州河,他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质资源吗?”

2016年,胡诗泽和几名返乡大学生在次滩村办起民宿,村民们也纷纷加入。生意渐有起色,但也出现了新问题:游客多了,村里的厨余垃圾也越来越多。

正为此事苦恼时,胡诗泽在一次访学交流中,接触到了“生态肥制作”这个概念。

“用红糖水、果皮加上厨余垃圾,发酵后形成生态肥。不仅能改良土壤、节约成本,更关键的是能让乡村垃圾减量。”思路一变,豁然开朗。免费送塑料桶、办班教授方法、组织返乡大学生帮村民收集垃圾……在胡诗泽的带动示范下,这些方法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支持。

“用厨余垃圾做生态肥,可动物粪便、落叶秸秆咋办?”一次讲座上,有村民给胡诗泽出了道难题。胡诗泽团队中农学出身的返乡大学生罗振华,为此专门向专家请教,学习堆肥制作技术,吸引了30多户村民参与。“通过堆肥,每户每年能省好几千块的化肥钱呢!”罗振华说。

如今,村里垃圾少了,环境美了,胡诗泽和村民们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村民用集存的果皮、厨余垃圾制成生态肥,改良了土壤,椰子、槟榔的产量和品质更高了。

本版制图:蔡华伟 汪哲平 陈亚楠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03日 04 版)  

(责编:刘阳阳、潘惠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