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琼中女足为引领,琼中走好体教融合特色之路
体教融合炼出好苗子
3月18日,在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思源实验学校,琼中足球队员开展足球训练。李天平摄
三月十七日,琼中湾岭学校学生参加跳跳球活动。李天平摄
3月17日,琼中湾岭学校学生参加跳绳活动。李天平摄
3月17日,琼中湾岭学校学生在练习武术。李天平摄
3月17日,琼中湾岭学校学生在打篮球。李天平摄
3月18日10时许,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第二小学进入“大课间时间”,全校千余名学生从教室鱼贯而出直奔操场。
五(3)班的黄深铭快速奔跑中一个急停抽射,足球直入球门;四(2)班的周静萱高高跃起,扬起羽毛球拍一记扣杀;三(1)班的朱世豪和同伴们趴在地上,迫不及待地展开围棋对弈……似乎是连一分钟也不愿耽误,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占好“地盘”后,便立即投入到各类体育活动中,一时间欢笑声、加油声不绝于耳。
每天15分钟至30分钟的大课间,是营根二小的孩子们除常规体育课、晨练外的又一个体育活动时间,也是琼中进一步推动深化体教融合工作的缩影之一。
“体教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变革和战略趋势,关注的是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目的是‘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琼中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攀龙介绍,以琼中女足为引领,眼下该县逐步改变以往体教“两张皮”的分离状态,“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全面开花,正走出一条独具琼中特色的体教融合之路。
以足球为抓手 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
大姐、二姐早早辍学出嫁,如果不出意外,家住琼中红毛镇罗解村什响村小组的王玺燕会再一次复制这样的人生轨迹。
可“意外”偏偏发生了。2006年2月,平均年龄只有13岁的琼中女足在琼中中学宣告成立。当她和其他23个黎族姑娘稀稀拉拉地站在野草及膝的操场上时,几乎都是为了琼中女足主教练肖山画的一张“大饼”而来——只要来踢球,上学、吃住不花钱,还有鞋穿。
彼时,没人指望一帮女娃娃踢球能踢出什么名堂。可肖山的心里却憋着一股劲儿:不仅要让队员们踢出成绩,还要让她们争取考上大学。
这听起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琼中女足队员们每天必须凌晨5点就起来训练,8点后和其他同学一样照常上文化课,等到下午放学后再接着训练至少2小时。姑娘们起初不清自己为什么要受这种苦,直到2011年至2012年,13名琼中女足队员先后凭借足球特长考上大学,她们才真正理解教练的良苦用心。
王玺燕于2012年考入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要是不学文化课,我可能连战术安排也理解不透。而且如果只练球,最后进不了国家队和顶级联赛怎么办?”在王玺燕看来,是足球特长和文化学习的均衡发展,让她找到了走出大山的另一条路。
这条路可以被总结归纳为四个字:体教结合。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克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国家教育、体育部门便提出“体教结合”这一概念,希望解决他们在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但结合什么、怎么结合,多年来始终处于摸索阶段。
而当琼中女足敲开体教结合的大门,让足球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时,琼中县委、县政府由此也开始酝酿一个更宏大的计划——
于2015年出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工作实施方案》,全县乡镇以上的中小学校(含民办学校)和县职业技术学校将足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力争在面向人人的基础上,让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产生“1+1>2”的效果;于2021年出台做大做强琼中女足三年行动计划,构建足球学校、训练基地、精品赛事有机融合的发展体系,核心目标之一正是打造琼中女足体教融合示范样板。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这一倾向带来的青少年体质下降等问题近年来也引发诸多关注。”琼中教育局局长敖林认为,在琼中女足这块“金字招牌”的光环笼罩下,足球无疑成为该县提升体育教育质量的最佳抓手。
破除融合壁垒 从一支球队到全县铺开
3月15日下午,琼中思源实验学校的下课铃声一响,9岁的卓雅婷便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跑向一块由深浅间隔的人工草地铺就的足球场。“我觉得踢足球好玩。”与10多年前那群为了“上学、吃住不花钱,还有鞋穿”而踢球的孩子不同,卓雅婷是因为真正热爱而选择了足球,也赶上了“好时候”。
近3年来,琼中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为全县45所中小学校建成人工草坪足球场地,同时引入专业足球教练37名,定期为全县61所中小学校(含教学点)的97名体育老师及兼职足球教师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全县29所学校共成立83支校园足球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学生达1.8万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0%以上。
做大分母抓普及是发展校园足球的基础,而随着琼中逐步完善“校内(班级、年级)联赛—校际联赛—片区联赛”为一体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越来越多的足球好苗子也不断涌现。
“原先挑选队员,我们得开车下乡挨个学校搜罗,效率太低。”肖山说,如今赛事体系建立起来后直接就能“以赛选苗”,再加上入校测试选拔等方式,目前琼中女足管理中心已从全县中小学挑选出各级梯队运动员344人,组建起U17、U13、U10、U8、U7年龄梯队,共7支男女队伍。
选苗方式变了,培养模式也得跟着变。
过去,琼中女足队员们往往是在A校上文化课,放学后再赶至B校球场训练,学习和训练呈割裂状。为解决体育与教育“两张皮”问题,琼中于2016年将琼中女足管理中心由文体部门归口至教育部门管理,让琼中女足、男足队员集中在县内3所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并成立9个足球班配合训练时间制定专门课程表,由学校负责文化课教学,女足管理中心负责队员足球技能培养,以体制融合促成体教融合。
目前,琼中女足、男足累计共有47人次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93人次被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60余名队员靠着踢球“踢”进大学。
“这些孩子都有扎实的足球基础,就算以后进不了职业联赛,毕业后当个足球教师、教练员,完全不成问题。”在肖山看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各个行业的专门人才,体育人才正是其中之一,而体育与教育在功能与目标上的充分融合,正是探索体教融合的题中之义。
体育课“花样”多 从校园足球到一校多品
校园足球是琼中体教融合的最大特色,但又并非唯一亮点。
今年3月初,一场兼具趣味性与竞技性的全员运动会在琼中一小上演,由该校教师原创的黎舞韵律操揉合广播体操、黎歌、竹竿舞等多种元素,孩子们个个挥汗如雨却乐在其中。马步稳扎,气聚丹田,一招一式间化作呼呼拳风……随着琼中湾岭学校于2018年引入省武术协会的“相子道”武术运动项目,如今该校习武之风蔚然兴起。
“为充分激发孩子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琼中各中小学引进、开发出不少新鲜有趣的体育运动项目,确保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掌握2项至3项运动技能,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校园特色。”敖林注意到,随着体育课的“花样”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镜”也跟着“动”了起来。
从一组数据中可以窥见成效:2021年,琼中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男生平均身高、体重较去年分别上升0.57厘米和0.12千克,女生平均身高、体重分别上升0.57厘米和0.12千克;全县中小学学生体能素质平均成绩增长近8个百分点,全县学生总体形态发育水平呈上升趋势。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从中不难发现,除了教育部门,省武术协会等各类社会力量也切实发挥作用,助推体教融合驶入快车道。
为充分整合与盘活体教融合资源,不久前,琼中体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今后将协助琼中教育局、琼中旅文局等部门,共同推进县域内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体育教学设施条件改善、体育教育评价改革等工作,并为该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足球体能训练、科学选材、运动表现、运动康复与营养等专项研究和大数据统计分析提供帮助,提升中小学足球训练科学化训练水平。
与此同时,琼中还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每个月将召集相关部门至少举行一次联席会议,通力配合协调解决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训练、运动员文化教育、校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体教融合等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
“琼中女足姑娘们通过参加足球运动,不仅获得多项世界冠军的荣誉,还顺利完成学业,走上足球教练、体育教师等岗位,锻造出‘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琼中女足精神。”吴攀龙期待着,随着琼中学校体育师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趋于完善,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能和女足姑娘们一样,成为体教融合的受益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