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海南新闻

行走的力量:湿地鸟蹁跹 他是护鸟的孤勇者

2022年04月13日08:01 |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

彩鹮、紫水鸡、棉凫、勺嘴鹬……近年来,这些珍稀鸟类在海南“现身”,成为大众争相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小精灵”,十几年来,卢刚和同事们用镜头记录下它们的一举一动,用观测数据充实着大众对鸟类的认知。

卢刚(左一)与同事进行调研。 人民网 孟凡盛摄

人民网海口4月13日电 (樊欢迪、孟凡盛)三月的海口,略带凉意。一大早,卢刚便驱车十几公里前往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身着简单工服,背上长焦镜头,穿上防水雨靴,装备完毕后,卢刚径直走向观测点。

“这个位置,是最好观测到鸟群的点位。”沿着湿地小径,卢刚小心地走过去,举起相机,咔咔拍了好几张,翻看着相机中身姿蹁跹的鸟儿,卢刚很是兴奋,“要是运气好,一天可以拍到十几种鸟。”

当记者问及拍鸟的技巧时,略显拘谨的卢刚打开了话匣子,“拍鸟可不简单,除了专业的设备外,还需要丰富的鸟类知识和充足的耐心。”从2007年开始,拍鸟就成为了卢刚的主要工作之一,至今已有15年。

卢刚在清理杂草。 人民网 孟凡盛摄

“很幸运,能将爱好变成工作”

起初,卢刚是大学的植物学老师,有着丰富野外知识和出色的摄影技术,经常参加林业局的考察活动,“我是在林业局‘混’成了专业的志愿者。”卢刚笑言。在此过程中,卢刚慢慢熟悉了海南的物种保护工作,开始有了新的想法。

“相比较在学校的教学工作,我在野外工作热情度更高。”一番思索后,卢刚放弃了大学教师的“铁饭碗”,全身心投入到海南物种保护工作中来。

这一干,就是15年,曾经的青涩小伙也成长为当地研究物种保护工作的专家,工作的主要阵地也从野外转移到电脑桌前。“我们会在各个监测点去观察物种的变化情况,积累成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指导更科学地去管理环境,进而保护环境。”卢刚说。

“这些年,因为工作需要,海南最美的地方我都去过了。”卢刚很是感慨,“能把爱好变成工作的不多,而我就是幸运的那个。”

水生态修复试验区。 人民网 孟凡盛摄

“照片在记录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宣传”

“看,出现了!”卢刚仍记得多年前在莺歌海盐场拍到黑脸琵鹭时的激动心情,“黑脸琵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是首次记录到黑脸琵鹭在盐场出现,具有很好的科研价值。”卢刚告诉记者。

近年来,黑脸琵鹭在海南越冬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越冬地也越来越多。“目前海南的黑脸琵鹭大多集中栖息在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里,在6个黑脸琵鹭越冬地中只有莺歌海盐场不属于保护地,那里也是唯一黑脸琵鹭数量比上年明显减少的地区。”对此情况,卢刚忧心忡忡。

“建议尽快在莺歌海盐场黑脸琵鹭栖息的区域设立以水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公园,给黑脸琵鹭营造安全的越冬场所。”卢刚建议。

作为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也在致力于推动公众参与自然观察和调查研究活动。多年来,卢刚用相机记录着无数美丽的鸟儿,其中拍摄的“中国最美小鸟”蜂虎更是惊艳了众人,引发了一波观鸟热潮。“照片在记录的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卢刚说。

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 人民网 孟凡盛摄

“‘观鸟圈’不断扩大,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保护工作中”

近年来,海南的鸟类新记录明显增多。勺嘴鹬、黑脸琵鹭等濒危鸟类频被发现,棉凫、罗纹鸭、小青脚鹬、黑嘴鸥等一度在海南消失的鸟类又重新出现。

“这是一种好现象。”卢刚认为,一方面表示海南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举措是有力的,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关注鸟类的人变多了,能够发现鸟类变化的人多了。

“十几年前,观鸟人的数量用一只手就能数过来;现在,光是微信的一个观鸟群都有好几百人了。”卢刚提到如今的变化,“大家爱鸟、护鸟,也形成了拒绝食用野生动物的良好风气,大家环保意识明显提高了。”

如果说十几年前的卢刚是孤勇者,如今的卢刚却并不“孤独”,“不仅是科研院校、事业单位,更多的社会组织也开始做生态保护工作,其中不乏年轻人的加入。”卢刚说。

日复一日,卢刚仍然扛着沉重的相机穿梭在雨林田野间,细致地做着环境监测的工作,“野生动物的恢复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未来会更好!”

(责编:潘惠文、陈海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