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好生态 捧上金饭碗 “非遗+茶产业”助力五指山乡村振兴
人民网博鳌4月21日电 (李学山、符武平)黎锦瑰丽、红茶飘香。4月21日,博鳌亚洲论坛主题公园内,53岁的刘香兰正在这里举办的“寻觅雨林·万物共生”热带雨林文化展上为中外游客展示她精湛的织黎锦技艺;另一侧“茶苑”里,五指山妙自然茶业的王淑婷正在为来到这里的游客冲泡上好的五指山雨林红茶……
五指山妙自然茶业的王淑婷正在为来到这里的游客冲泡上好的五指山雨林红茶。人民网 符武平摄
位于海南岛中南部的五指山市是海南黎族苗族同胞世居地,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近年来,随着当地对非遗传承和生态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加强,这里的黎锦和茶产业也发展成为五指山市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黎锦技艺。人民网 符武平摄
黎锦的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它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古人曾赞美黎族织锦工艺“黎锦光辉艳若云”。2006年5月20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以下简称“黎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五指山共有黎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共47人(国家级1人,省级3人,市级43人)。
五指山市通什镇番茅村的刘香兰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13岁时就开始学习织锦,15岁独立织锦。刚嫁到番茅村时,由于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刘香兰便想着凭借自己这一门手艺赚钱贴补家用。她编织的黎锦在海南省多个黎族织锦比赛上荣获一等奖,而且还广受游客喜爱。
为了让黎锦技艺得以传承,同时也让乡亲们通过黎锦赚钱贴补家用,2005年,刘香兰创办了织锦公司,创办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所”,动员身边的妇女加入织锦行列,带领全村妇女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她每年免费举办四、五期织锦培训班,100多人学到了织锦技术。她还自发组织了织锦能手组成黎锦纺织队伍,如果有客商上门订货,她就把任务分解到织锦农户家中,让村民从织锦中收获到喜悦。
在五指山,还是有很多像刘香兰这样的“织娘”通过黎锦带动农民增收。据五指山市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截止2021年底,五指山市共有黎锦技艺非遗工坊6家,每家工坊团队人员最多60人,最少30人,每家工坊吸纳贫困户平均15人,销售额最高近百万元,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
毛纳村位于五指山脚下,是一个黎族群众聚集的村庄,全村32户人家。近年来毛纳村以种植茶叶为主导产业,全村种植茶叶面积约600亩,几乎每家都有十多亩茶园。
五指山上采茶忙。人民网 孟凡盛摄
王菊茹一家从2017年开始制茶,从采摘、鞣制和炒茶等一系列工序全部用手工完成,制出的茶很受欢迎。她表示,手工制茶虽然产量少,但做出来的茶味道更独特,这是手工制茶的最大魅力,也是她家的茶深受茶客喜爱的秘诀所在,“每年几百斤茶叶都不够卖的”。她感慨地告诉记者说,过去毛纳村里没有水泥路,进村要走“泥巴路”,住的是茅草屋,一下雨就整宿都睡不着。“多亏了茶叶这个致富‘法宝’,毛纳村村民才摆脱了贫穷,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
茶姐郑丽娟正在炒茶。人民网 符武平摄
五指山市境内有海南最高峰五指山(主峰海拔1867米),是海南岛的“滤芯”“水塔”和“三江源”,森林覆盖率接近90%,年平均气温22.4度,素有“翡翠山城”、天然氧吧之称。这里属于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多雨多雾,光、热、水资源丰富,土质微酸、土层深厚肥沃,是中国最南端的高山热带雨林云雾茶叶产区。
五指山妙自然茶业的王淑婷正在为来到这里的游客冲泡上好的五指山雨林红茶。符武平摄
五指山红茶属阿萨姆品系的海南大叶群体种,核心产区在水满乡,“云滋雾养出名茶”,“五指山红茶”其典型品质特征为“琥珀汤、奶蜜香”,富含茶多酚、茶黄素、多种游离氨基酸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用其加工生产的五指山红茶,香气清爽,滋味芬芳浓郁,可与印度、锡兰的红茶媲美,誉海内外,畅销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水满茶香贯穿唐、宋、元、明、清五朝,是明清两代贡茶珍品。海南岛原住民黎苗族同胞习惯将茶鲜叶作为药饮,历史可追溯上千年。
近年来,海南省五指山市大力发展茶产业,多举措发展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当地还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从备地种植、苗期管护、采摘以及加工上的“一条龙”帮扶。带动一批农户实现了稳定发展、增收致富。
五指山红茶。人民网 符武平摄
据五指山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10038余亩,其中可摘茶叶的生产茶园面积7000亩,年产茶干约130吨(26万斤),其中农户种植茶园8137亩(茶农1014户、其中带动脱贫户345户),平均亩年产茶青60斤,总产值预计在1亿多元。
五指山市委书记朱宏凌表示,五指山将用活五指山民族特色、用好五指山雨林资源优势,坚持“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思路,继续把茶农增收作为产业发展核心,集中扶持打造一批茶园、茶村,鼓励发展和构建新型茶旅模式,布局和配套相应基础设施,努力提升茶产业文化价值;同时还将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文章,守好黎锦文化传承,把黎锦文化产业做成规模、做大做强,以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