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海南新闻

千年黎锦手手传

记者 谢凯
2022年04月25日08:58 | 来源:海南日报
小字号

  刘香兰在织黎锦。记者 李天平 摄

  陈孟丽展示黎锦文创产品手提包。记者 李天平 摄

  卓书颜(右)与老手艺人交流织锦技艺。受访者供图

  传统黎锦。记者 袁琛 摄

  黎锦鼠标垫。记者 李天平 摄

  绵延3000年历史的黎锦,就像一本述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史书,极具民族历史文化价值。

  在传承过程中,传统黎锦纺染织绣技艺曾一度处于濒危状态。2009年,黎锦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黎锦技艺不但得到很好的传承,更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逐渐成为海南文化的一张名片,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黎锦传承人的努力和坚守。

  刘香兰:让黎锦代代相传

  刘香兰是五指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织造技艺传承人,如今,她还是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和五指山市部分小学的客座教师,定期到学校给学生授课,教授黎锦技艺,让黎锦技艺代代相传。

  每个周三的下午,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的黎锦技艺传习教室里,十几名学生在这里上课,他们中有的专心织黎锦,有的纺线,有的则在进行图样设计……刘香兰来回穿梭在学生中间,时而侧坐,时而半蹲,耐心地进行指导。

  “我的黎锦技艺是从母亲那里得来的。”刘香兰回忆,小时候,自己经常趁母亲农忙时,偷偷拿着她的工具织锦,憧憬着自己有一天也像母亲一样织出美丽的花纹图案。

  小时候村里妇女几乎都会织锦,得闲时大家聚在一起探讨织锦技艺。可让刘香兰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她发现身边织锦的人越来越少,到后来,织锦变成了只有上年纪的妇女才会的手艺活。“很多年轻人不再愿意去学习和接触织锦。”

  2008年,省里相关部门启动“黎锦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工作时,刘香兰第一个报了名,并成功入选。得到“黎锦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后,刘香兰开始在村里建立黎锦传习所,召集村里的妇女一起织黎锦,让更多人加入黎锦技艺传承队伍中来。此外,她还去学校讲课,向当地的年轻学生们传授黎锦纺织技艺。

  “我们在2013年启动了黎锦进校园的实践课程。”五指山市文化馆馆长张欣欣介绍说,古老技艺的传承,还是要回到年轻群体当中,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传统最正宗的黎锦技艺。

  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于2011年开设了全日制黎锦专业,是目前海南全省唯一一所开设黎锦专业的学校,刘香兰是首批被聘教师之一。

  “黎锦教学现在是我的主攻方向,黎锦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改变了我的人生。”刘香兰说,在教学中,她一直倡导学生们要不断将黎锦技艺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创作出符合现代时尚特点的黎锦作品。

  “技术可以学,理念一定要跟上。”刘香兰一直强调要将现代设计理念与民族工艺技巧相结合,她鼓励学生们创作出更加贴近生活的作品,让古老的技艺继续焕发出新活力。

  卓书颜:让黎锦生动有趣

  在黎族文化的诸多符号中,五指山市水满乡黎族姑娘卓书颜最偏爱黎锦。

  “黎锦是黎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在外打拼时有时也会穿黎锦服饰。”卓书颜说,她要通过有活力、有魅力的黎锦设计,讲述黎族人的黎锦故事,让黎族传统文化“活起来”。

  大学毕业后,卓书颜在深圳、新疆等地打拼十年,2017年,她毅然返乡创业,回到五指山成立了海南山上黎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新传播方式,传承黎族传统文化。

  卓书颜七八岁时就跟着外婆学织黎锦、缝纫、做八角凳。那时外婆总是念叨“黎锦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可当时她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只觉得织锦腰机上的彩线经纬交织、竹梭上下翻飞,十分有趣。

  返乡后,她发现,年轻一代的黎族青年很少穿黎锦,许多传统黎族风俗正逐渐消逝。

  如何把黎族传统文化做出原味的同时又能吸引年轻人,是卓书颜思考的问题。

  黎锦作为黎族人民表达情感的主要载体,其丰富的纹样、图案,将民间传说、农耕场景、日常生活、美好祝福等皆记录下来。

  为了把最原始的黎锦技艺展现出来,卓书颜不断寻访黎族长者和黎锦技艺传承人,收集到许多古老而不同类型的黎锦。收集过程中,她还会将黎族各方言区服饰及图案归纳整理,便于日后研发黎锦纹样。

  “传统文化要注入新元素,才能让人们接受,并且易于传承。”卓书颜说,纯手工织造的黎锦费用高,使用面不广,游客买回去,往往只能作为摆设。鉴于此,卓书颜不断将时尚元素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开发出新的黎锦产品。

  如今,卓书颜的公司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文创设计及开发、民族民俗文艺活动策划等多个领域,也收获了市场的认可。未来,卓书颜还想继续创新和转化民族文旅资源,让黎族传统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

  陈孟丽:让黎锦走上秀场

  这段时间,陈孟丽很忙。从一个创业青年到海南岛国际时装周的主题秀设计师,再到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公园雨林文化展中的黎锦新锐设计师,一年时间,陈孟丽的生活因黎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小在五指山长大的陈孟丽,是一个地道的黎族姑娘。“黎锦非遗文化一直吸引着我,我特别羡慕那些黎锦织娘,因为她们传承了我们黎族的优秀文化。”陈孟丽说,黎族织娘能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织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产品,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留的同时,也让年轻一代的黎族青年感受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支撑陈孟丽的,不仅仅是爱好,还有一份特殊的民族情结。从纺织工艺与贸易专业毕业后,陈孟丽不顾父母反对,回到五指山,投身于黎锦等黎族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致力于让古老的黎锦等产品焕发新的魅力。

  陈孟丽于2014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多年来,她走遍五指山的各个黎族村庄,跟着刘香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黎锦技艺,自己动手设计、制作、销售黎锦。

  “传统的产品要想走进更大的市场,必须与现代结合。”陈孟丽说,民族创新服饰不仅仅体现在黎锦元素的应用,还需要在设计和裁剪上下功夫,设计出符合当下潮流的款式。

  在创业的道路上,陈孟丽尝试通过局部采用手工黎锦面料,让服饰更接地气,也让昂贵的黎锦服饰价格更为合理,普通人也消费得起。

  有了产品,还要有舞台展示。陈孟丽的办法是参加比赛。这几年间,陈孟丽不断参加省内外各大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比赛竞技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2019年,她将最初的个人工作室转为企业,开始运营成熟的黎族文创产品。如今,她设计的黎族文创产品已超过100种。

  2021年11月,海南岛国际时装周的主办方主动邀请陈孟丽参加黎锦主题时装秀。时装秀上,陈孟丽的作品收获了外界的一致认可。

  陈孟丽说,未来,她将创作更多富含黎族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让黎族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2019年黎锦技艺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览,是中国首个、世界第二个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览的非遗项目。

  数说黎锦

  ■ 海南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级名录体系。

  ■ 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名录项目32项,省级代表性项目82项,市(县)级代表性非遗项目355项。

  ■ 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9人,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25人。

  ■ 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已列入省财政年度经费预算,自2011年起每年达1000万元。

  ■ “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财政共投入我省非遗保护专项经费8421万元(其中中央1991万元,省财政6430万元),主要用于非遗保护传承、传播、研究和利用等,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给予补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7000元。

  文字/谢凯

(责编:潘惠文、蒋成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