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海南新闻

变废为宝变“污”为肥 循环经济成为昌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2年10月13日21:29 |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小字号

昌江建筑垃圾消纳场。人民网 符武平摄

人民网昌江10月13日电 (李学山、孟凡盛、符武平)在昌江建筑垃圾消纳场,曾经让人头疼的大堆建筑垃圾经过分选、三级破碎、筛选等环节“变身”为混凝土骨料等再生资源;在瑞图明盛环保建材工厂,用尾矿废料制成的砖块等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港口及市政道路;在尚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火龙果种植基地,几乎看不到常见的化肥及农药包装,因为他们已形成了以微生物发酵技术为核心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体系。

10月9日-11日,记者在参加由中共昌江黎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主办的2022年昌江高质量发展融媒体推介活动时,切身感受到,通过大力推动变废为宝和变“污”为肥等循环经济模式,昌江已经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并进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媒体记者通过大屏幕观看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人民网 符武平摄

“建筑垃圾”不再是垃圾

“我们目前最发愁的就是建筑垃圾来源问题。”在昌江建筑垃圾消纳场,记者看到全封闭的建筑垃圾堆放棚里,只堆放了约占场地三分之一的砖、石块等建筑垃圾。负责运营昌江建筑垃圾消纳场的润丰环保科技(昌江)有限公司总经理雷丰收说,该场主要处理来自昌江县城及周边的建筑垃圾,每年可处置建筑垃圾25万吨,但自2021年12月投产以来经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好在这一项目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这一问题,该项目还同时综合利用矿山采矿夹石生产砂石骨料和水泥生产用原料,解决行业投资规模与盈利能力不匹配等问题,年产混凝土30万立方米、碎石30万吨、机制砂85万吨。

昌江建筑垃圾消纳场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建筑垃圾的处理过程,在这里,建筑垃圾经过分选、三级破碎、筛选等环节,可以直接“变身”为混凝土骨料、粉料、渣土、固废等再生资源。渣土和固废作为原料配料送入水泥窑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混凝土骨料通过混凝土搅拌系统,生产再生混凝土,用于工程建设施工,实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全利用。

“在我们这里,建筑垃圾不再是让人头疼垃圾,而是能够创造价值的生产原料。建筑垃圾只要进场,我们当天就能够把它处置完,完全满足整个昌江区域建筑垃圾的处理要求。”雷丰收介绍说,城市建设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垃圾如果处理不当,不仅浪费资源,还会造成二次污染,而昌江建筑垃圾消纳场依托华润水泥厂,采用“水泥窑+建筑垃圾”协同处理模式,对建筑垃圾“回炉再造”,使其成为不同规格的建筑材料,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

他说,昌江建筑垃圾消纳场生产过程是全密闭的,污水处置全套系统也都符合标准,达到零排放、零污染,不仅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尾矿废料”变身成为环保彩砖。人民网 符武平摄

“尾矿废料”变身新型建筑材料

和华润旗下的昌江建筑垃圾消纳场类似,位于海南省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的瑞图明盛环保建材(昌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图明盛”)也是一家变废为宝的企业。

昌江石碌铁矿曾被称为“亚洲第一富铁矿”,2011年,随着石碌铁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采掘,昌江进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之列,如何处置尾矿废料一度是困扰着当地的难题。

“别人眼里的废料,恰恰是我们最好的原料。”瑞图建材公司总经理郭建明说,该公司主要从事加工固体废物,生产及销售环保建筑材料(包括基建用骨料、砖块、摊铺机及瓷砖)。2019年,瑞图明盛与昌江黎族自治县政府就建设铁矿石尾矿综合利用生态示范生产线签订投资合作框架协议,该尾矿存储量约有4亿吨,生产线每年处理铁矿石尾矿可高达约300万吨,并已获授权加工、生产、利用及销售。

作为一家专门“吃”掉尾矿废料的企业,瑞图明盛以昌江本地铁矿、金矿的尾矿为主要原料,利用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生产环保彩砖、人造大理石等绿色环保建材,让多年堆积的废弃尾矿得到利用,既充分利用资源,又避免环境污染。

在生产车间外的成品晾晒场,郭建明拿着着两块由铁矿、水泥的废渣废料制作而成的新型地砖告诉记者,这种地砖透水性好、抗压强度高、寿命长,不仅美观,还能起到蓄水的作用,契合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瑞图明盛”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人民网 符武平摄

郭建明表示,当前我国正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而瑞图明盛对石碌尾矿的利用正是抓住了这一转型机遇,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二期工程,其中包括年产50万平米的新型复合轻质板材项目、年产60万立方商品混凝土项目和年产300万吨尾矿综合利用生态示范线:“项目建成后将对海南昌江产业转型、发展升级、促进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进和促进作用。”

尚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火龙果种植基地。人民网 符武平摄

变“污”为肥果更香

工业领域在倡导绿色发展,农业领域也不甘落后。在位于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的尚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火龙果种植基地生物工厂里,微生物菌种在密闭的发酵罐里发酵,技术人员取出部分菌种进行稀释,并静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菌种的密度及活力。

“我们的生物工厂专门招聘了两位研究生来从事农业微生物良性菌种的研究。”海南尚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财权说,近年来,该基地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以智慧农业技术为辅助,通过使用各类禽畜粪污等原料作为有机肥,实现了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农业生产的双赢,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逐步建立起科学化标准化农业种植体系。

目前,尚岭农业自建的生物工厂所有的有机肥料来自于禽畜粪污及秸秆等生物废弃物,通过添加混合菌种,可以在48小时内发酵成全有机、全水溶、无臭味、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有机肥,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直接进行滴灌,每年可吸纳3.5万吨猪粪,用于生物有机肥的制作,并直接用于火龙果等农产品种植。

“我们不用化学肥料,所有东西都来自然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口感,比同类产品会更有水果自有的风味,相对而言更有市场竞争力。”余财权说,通过使用各类禽畜粪污等原料作为有机肥,让他们的种植成本降低了20%以上,实现了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农业生产的双赢,同时还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计划到2024年完成完全取缔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使用,保证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水、有毒有害的废水大大降低,进一步保护了生态环境。

除了肥料,对火龙果种植来说,水也是不可或缺的,为节约水资源,基地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增效,2020年9月引进了以色列灌溉设备,采取滴灌、微喷、高喷的灌溉模式,具有精准、高效的节水优势,打破了传统的喷带灌溉模式,更利于火龙果的植株生长。

与此同时,基地还积极探索生态种植等节水方式,采取树皮覆盖草生栽培模式,减少水分蒸发流失,降低灌溉频率,更精准地确定火龙果需水时期,确保土壤湿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根据测算,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后,整体的用水量比同等规模的农场要低10%到15%,节水效果显著。

余财权表示,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不仅降低了污染,还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未来,他们还将和当地政府合作,将居民粪污、秸秆等种植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农业农村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尚岭农业”采用有机肥种植火龙果。人民网 符武平摄

在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2004年8月,当海南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之际,“循环经济”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略显陌生的词汇,但如今“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昌江上下的共识。

2007年12月,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产业园区,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工业园区呈现“一区三园”的空间布局,“一区”即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三园”即太坡园、叉河园和昌江核电产业园。目前入园企业约40家,拥有海南核电、海南矿业、华盛水泥、华润水泥、司克嘉橡胶制品等基础雄厚的企业12家。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104亿元,占昌江全县工业总产值92%,全口径税收超9亿元。

根据昌江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征,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未来打造成为“海南省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样本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海南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基地、海南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冷链集结地”。

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陈儒茂在受访时表示,昌江是海南工业文明的摇篮,也是海南西部的工业重镇。在能源结构、工业生产方面要加大转型力度,发展以核电、生物质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积极推进“低碳”企业试点、“零碳”园区建设,推动大宗固废全面资源化利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技及核电关联产业,培育新型建材、大宗固废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创建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力争“十四五”末产值突破300亿元。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昌江还将把握好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主线,在服务新发展格局、自贸港建设大局中,找准昌江的发展“正道”,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让高质量发展在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中得以实现。

(责编:刘杨、席秀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