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海南新闻

海内外400余名嘉宾齐聚2023年第九届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

一片丹心报桑梓 百年不变赤子情

2023年04月07日08:19 | 来源:海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一片丹心报桑梓 百年不变赤子情

  文昌文城镇文南老街。

  文昌中学潘正洲楼。

  文昌市联东中学教学楼由华侨捐资建设。

  文昌市公坡镇英敏小学体育馆由华侨捐资建设。

  4月7日,2023年第九届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如约而至。

  此刻,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以及国内、省内嘉宾共400余人已经齐聚文昌,这场盛事拉开序幕。

  南洋文化节是侨乡文昌和广大侨胞的一场春之约会。从2012年第一届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至今,这场春之约会历经9届。

  这场春之约会意义非凡,它是游子与故乡之间的约定,更是一场共话未来的聚会。在这个重大的节日里,文昌延续与海内外华人华侨之间的“情”,学习探索“下南洋”精神,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共谋发展,共同助力文昌全域航天城建设。

  百年老宅今犹在

  文昌是知名侨乡,是120万文昌籍华人华侨根之所在。家乡的房屋,是他们永远的归宿,更是游子在外的念念不忘。

  将南洋风格与本土元素相结合是海南侨乡建筑的普遍特点。位于文昌市松树下村的符家宅,不但海南人文元素随处可见,还将南洋风格的时尚大气与本土人文的低调、质朴风格相结合,其建筑理念中的开放性与浓浓的故土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符家宅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由3栋连体2层瓦顶房和8间横屋组成,共有34个房间,是海南比较传统的三进单横屋式。3间连体的大屋结构相近,均为中间中堂、两边配以卧室的设计,中堂旁的台阶通往2楼。3间正屋之间的2楼都勾连相通,横跨天井,把院落划分为8个小天井。

  关于这座老宅的回忆,还要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松树下村村民符永质、符永潮、符永秩为了生计,远涉重洋,赴新加坡经商,而后回家乡兴建房屋,便是如今的符家宅,又称“松树大屋”。

  除了结构设计外,木雕、石雕、灰塑、浮雕、阴雕、镂空等中式传统工艺在符家宅的细节处彰显无遗。兽首傲然雄踞在檐头,莲花浅浅地雕在拱形窗框上方,木窗上镂雕的松树与蝙蝠还清晰可见。墙头与墙脚的彩绘灰塑与青苔夹缠在一起,墙头几何线条组合方式具有岭南建筑的风格,收敛贵气,简约明快。2009年,符家宅入选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类似的华侨老宅还有林家大院、韩家宅等,这些都是文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异国他乡艰辛创业,衣锦还乡建房立业。文昌文南老街、铺前胜利老街等老街建筑,是将南洋风格与本土元素相结合的建筑典范,昔日繁华的景象刻画在这里的一墙一柱中。

  作为文昌城区一道独具特色的街道景观,文南老街已经成为游客到文昌旅游“打卡”的热门选项。

  整条老街的长度百米有余,沿街两侧建有许多中西合璧式的南洋风格骑楼,随处可见的栏杆、墙体都刻有雕工精致的雕花,还有颇具美感的窗楣和木制的百叶窗,充满南洋风情。

  有着百年历史的文南老街是文昌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城市发展的缩影。老街一楼是各式各样的商铺,二、三楼则是住房,偶尔还能看到当地人在自家店铺门前饮茶,惬意且随性。漫步其中,可体验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如今,百年骑楼依旧令人耳目一新,处处传承着侨乡文化。

  开展公益为故土

  文昌海外乡亲素来爱国爱乡,成为建设侨乡的一股重要力量,为振兴文昌、繁荣侨乡创建了丰功伟绩,为故里兴办公益事业所作的贡献尤为卓著。

  “文昌之所以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离不开海外乡亲鼎助教育事业。” 文昌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昌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深刻,千百年来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即使漂泊海外也不忘桑梓情。

  在文昌,几乎每个乡镇都有海外乡亲捐建的中小学校、成立的教育基金会。在文昌的学校里,随处可见海外侨胞、港澳台胞捐建的校舍,以华侨名字命名的屋舍数不胜数,这些凝聚着华人华侨的期盼和心血。

  1938年,当时的文昌县716所中小学,得到华侨资助的占80%。1584名乡侨捐助银元24.45万余元,建校面积达1.36万余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至2017年,文昌海外乡亲、港澳台同胞捐资近4亿元,新建扩建的教学楼、图书馆、科学馆、师生宿舍楼500多幢。同时还捐建校门、围墙、校道、凉亭、花坛、草坪等,添置各种教学仪器设备。

  比如文昌中学从办学之初至今,校园里许多建筑物都由海外乡亲捐助建成,这些建筑或以捐助者本人或以其先辈命名,承载着海外乡亲对故乡的深情。担任文昌中学校长达10年之久的詹行烍先生,为筹款建校曾三下南洋,遍访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发动海外乡贤捐资办学,郭巨川、郭镜川、王兆松等近千名华侨尽其所能,慷慨解囊,筹资近10万银元,使得文昌中学迁于现址,实现了历史性的大搬迁。

  改革开放后,海外乡亲捐资助学成为推动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985年文昌中学提出“发动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国内群众捐资办学,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办好文中”,校董会主动联系东南亚各国侨领,多次赴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访问,沟通乡情,激发了广大海外乡亲支持文中建设的热情。

  从1985年至今,有泰国、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地共500多人(或团体)为文昌中学捐资兴学,捐赠款额达8000多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海外乡亲继资助家乡办学之余,又掀起捐资办医的热潮。当时文昌各乡镇的卫生院大部分都由海外乡亲捐资兴办。此外,海外乡亲也十分关心故里的公共设施建设,帮助乡亲改善生活、生产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文昌乡侨资助打井409口,建自来水塔45座;办电250多宗,使792个村庄27171户家里电灯代替了煤油灯;造桥101座,修路388条,总长达708公里。

  投资兴业助发展

  拳拳赤子心,殷殷爱乡情。一直以来,文昌华人华侨热衷在故土投资兴业。

  亿嘉广场是文昌知名商圈之一,亦是香港同胞、实业家邢福成在家乡投资兴业的成果之一。

  “在外风光,家乡却落后,我脸上无光……”2002年,满心欢喜的邢福成刚回到家乡,眼前较为落后的小县城却让他高兴不起来。于是他决定要用自己的后半辈子,为家乡的发展作点贡献。

  2003年,邢福成把事业重心转移至文昌。有朋友认为他走错路了,劝他回去。“在人生的后半辈子能够为家乡多做点事,值得!”邢福成坚定地说。

  随后,他投资7000万元,兴建文昌中学初中部(现文昌实验中学)。紧接着,亿嘉广场、银辉楼拔地而起,成为当时文昌的商业地标。

  在文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也少不了华侨的助力。

  由爱国华侨、文昌市侨属企业协会副会长林明存投资创建的文昌腾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绿色生物肥料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指导。在不断发展的20多年间,林明存的肥料厂优先吸纳困难群众入股与就业,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助力。

  “现在公司有48户脱贫户入股,每年都有几万块钱的分红,还有5户脱贫户在我们这里实现了稳定就业。”林明存说。

  当下,像林明存这样的侨胞更是数不胜数,每当家乡人民需要他们时,总会挺身而出。

  每当文昌有灾害发生,海内外乡亲也总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自发组织救灾赈灾活动。比如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文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广大侨胞、港澳同胞和侨资企业慷慨解囊,共捐资人民币1218万元,支持家乡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香港文昌社团联会(香港文昌同乡会)常务副会长陈礼豪得知家乡的后勤保障物资较为紧缺时,踊跃发起募捐,并积极筹措防疫物资。涓涓细流成大爱,这些善款和物资通过不同方式源源不断地送达文昌防疫一线,为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责编:吴占桂、潘惠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