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海南新闻

信仰融入血脉 生命书写忠诚

——追记海南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原党委书记、所长陈旭

记者 陈蔚林
2023年05月18日08:39 | 来源:海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信仰融入血脉 生命书写忠诚

  “闪光的足迹 榜样的力量”——5月16日,由司法部、海南省委主办的陈旭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省人大会堂举行。望向屏幕上那张熟悉的面庞,台下不少人的泪水已悄然涌出眼眶。

  2022年5月22日14时54分,海南省司法厅警衔晋升培训班的讲台上,一个身影轰然倒下。海南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原党委书记、所长陈旭在授课中突发急病,抢救无效于6月1日21时56分溘然长逝,享年50岁。

  时光永远铭记,过去的29年里,他把信仰融入血脉,把群众装在心中,扎根司法行政基层一线,研究探索“五位一体”戒毒模式,成功帮助1100名吸毒人员戒除毒瘾、2000多名解戒人员回归社会,推动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创下32个“六无”安全年纪录。

  他把毕生精力倾注给党的司法行政戒毒事业,奉献、燃烧、绽放……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深耕专业

  探索海南戒毒模式

  一上台,解戒人员阿雄就向着观众席深深鞠了一躬。

  这个90度的鞠躬礼,是陈旭在授课时给阿雄示范的。一名解戒人员要站上讲台回忆过往,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但一听说能给大家讲讲“陈老师”的故事,阿雄义无反顾地来了。

  时间回到2005年。当时,受多重因素影响,海南毒品犯罪问题多发高发,毒品治理进入集中攻坚期,戒毒救治工作任重道远。时任省劳教局副局长的陈旭被委以重任,牵头组建海南戒毒救助中心,探索标本兼治的戒毒救治方法。

  “吸毒多年的我,前程尽毁且濒临死亡。在进入救助中心之前,我尝试过各种戒毒方法,可经过11年的苦苦挣扎,仍然没能摆脱毒品的魔爪。家人对我绝望,朋友离我远去,我自己也没有了戒毒的信心。”阿雄说,万念俱灰之时,他被送到了救助中心,成了陈旭的第三期学员。

  当年与阿雄一同接受强制戒毒的学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毒品的依赖较强,有的甚至因为多次复吸成了戒毒所的“常客”。陈旭意识到,常规的强制隔离戒毒手段,或许无法让吸毒人员彻底戒断毒品。他决定,与同事们联合攻关,以海南戒毒救助中心为平台,设计出一套集忏悔、家庭助援、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于一体的戒毒救助教程。

  “我有幸加入这支队伍,见证了陈老师攀登戒毒教育这座高山的过程。”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陈海燕至今记得,陈旭几次熬了通宵仍两眼放光的样子,“他快步从办公室里走出来,迫不及待地与大家分享: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激发戒毒人员的内在戒毒动力,用自尊自爱的力量支撑他们奋进……”

  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求索前行,陈旭用不到半年时间,起草了长达70万字的厚重教材,研究开创的“五位一体”矫治模式,推动海南毒品戒断率跃居全国前列——

  2012年,海口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受教解戒人员进行回访调查,结果显示,出所三年以上人员戒断率为39.15%,颠覆了国际上3%的普遍认知。这一戒毒模式,被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命名为“海南戒毒模式”,为全国统一司法行政戒毒模式奠定了基础。

  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陈海燕眼含热泪宣告:在全国统一司法行政戒毒模式和海南两轮禁毒三年大会战的合力攻坚下,2022年,省委政法委、省禁毒办、省司法厅联合对14076名解戒人员进行回访调查,出所三年以上人员戒断率已经高达90.17%!

  以人为本

  用生命去引领生命

  “陈老师带领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日复一日地用生命去引领生命,践行‘以人为本、关怀救助’的理念,其成果不仅体现在戒断数据上,更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里。”陈海燕说。

  同样“毕业”于救助中心的学员阿华,不知多少次在梦中回望陈旭的目光。

  在该中心举办的一节主题团体辅导活动课上,大家玩起“同舟共济”游戏,指导老师要求各小组用报纸做成“小舟”,尽可能多地载着组员脱离“苦海”。眼看“小舟”越叠越小,担当小组基座的陈旭身上“挂”满了学员。无处容身的阿华看向陈旭,对上的是其坚定的眼神:“骑到我的肩膀上来。”

  “在陈老师的肩上,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吸毒的日子里,我就像过街老鼠,遭唾弃、受歧视,即使是家人也不曾有过如此的亲近。”那天,阿华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我是陈老师的学生,我是戒毒班的一员,我热爱我年轻的生命、我相信我有光明的未来……”

  阿雄补充,回归社会后,陈旭仍然关心着每一位戒断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陈老师就像检查小朋友作业一样,时常电话询问我们有没有困难、有没有心结。得知一名出所学员又被毒瘾纠缠,他立即带着几名老师赶到学员家里,帮他分析触发毒瘾的原因,教他拒绝毒友诱惑的方法。现在,这名学员经营着一家杂货店,也有了幸福的小家庭。”

  陈旭殉职的消息传开,数十名已经“毕业”十余年的学员自发从各地赶来哭别:“老师,不是说好了吗,要永远管着我、帮着我……”他们如何能够忘记?多少堂课上,是陈旭亲自登台,一字一句地给他们讲解仁义孝悌;多少个夜里,是陈旭走进宿舍,轻手轻脚地给他们掖了掖被角;多少次陷入迷茫绝望,是陈旭组建的“红烧肉乐队”拨动琴弦,用奋进的旋律鼓励他们重树追求真善美的信心……

  重逢在陈旭灵前,一名学员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新生活:2007年戒毒成功后,他帮人开过车、给人送过货,如今自主创业开起了按摩店,是一个大家庭的“主心骨”,“这十几年来,我每天都在努力打拼,从来没有过复吸的念头,绝不辜负陈老师的一片苦心。”

  据统计,2005年以来,陈旭连续组织了19期戒毒班,让1100余名戒毒人员有效戒断毒瘾;累计开展了20多个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为2000余名戒毒人员铺平回归社会的路;先后参与了141场次义务禁毒宣讲,为2.18万人次群众传授防毒拒毒知识。

  他从毒魔手中抢过的,是一个个几乎湮灭的生命,一个个几近破碎的家庭。

  以身作则

  锻造司法行政铁军

  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彭博给大家展示的一条信息催人泪下。

  陈旭离世两个月后,一天凌晨,彭博辗转反侧,一遍遍回想着与陈旭相处的年年月月,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给陈旭的微信发去信息:“想您了,所长。”

  2013年,彭博考进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并被分配到入所大队工作。他直言,面对重复单调的管教工作、尚在生理脱毒期的戒毒人员,入警时的激情被慢慢消磨,有时甚至感到无所适从。

  2015年,陈旭赴任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党委书记、所长,一上岗就给所里带来了崭新气象——每次值班,他不可能不巡岗,大大小小的执勤岗,光走一圈就要一个半小时,再与民警聊聊工作和生活,几个小时下来天都快亮了。

  一位年轻的民警印象深刻,一次,陈旭巡岗时突然停下发问:“你的腰带呢?”他开口辩解:“所长,这都凌晨三点了……”陈旭厉声打断:“三点怎么了?你看看我!”他的腰间,警用腰带绕过服帖的警服,手电、水壶、对讲机等装备别得规范齐整。第二天,民警值班制度进一步完善。

  不断健全的,还有所里的思想政治和业务学习制度——举办“每周一讲”活动,组织干警轮流上台分享学习工作心得;密集开展专题培训,政治理论、解读业务、体能训练、信息化技术等内容悉数覆盖……

  “其他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培训更是数不胜数,大部分课程都由所长本人讲授。”彭博说,2016年,海南禁毒形势异常严峻。为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省委、省政府连续启动两轮声势浩大的禁毒三年大会战。面对巨大的收戒压力,陈旭积极推行“海南戒毒模式”,无论多忙都会抽时间备课,带头给基层民警培训、给戒毒人员授课。

  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退休民警周慧说,陈旭的授课有血有肉,课堂“抬头率”很高,这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钻研——禁毒三年大会战启动以来,陈旭结合工作实际和戒毒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撰写并在《中国司法行政戒毒》等杂志上发表的理论文章多达110余篇。

  在陈旭的带领下,基层民警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戒毒人员的戒毒决心也更加坚定。彭博印象深刻:“一名戒毒人员在给所长的信中写道,‘陈老师,是您教会了我们用毅力和耐力换来新生命、新生活!’这封信也让我和同事们再次思考了戒毒工作的意义——像所长一样,为黑暗中的戒毒人员提灯照路,扑下身子做他们的‘灵魂摆渡人’。”

  接过旗帜

  续写英模未竟事业

  彭博没有想到的是,他发给陈旭的信息收到了回复。

  点开一看,发信人是陈旭的爱人孙官梅:“彭博,我是嫂子,陈旭没有走,他活在我们心里。”

  无数个静谧的夜里,孙官梅又何尝不是辗转反侧?

  2006年结婚以来,孙官梅始终与陈旭一道,携手奋战在司法行政戒毒战线上。同为戒毒民警的她,在丈夫的影响和带动下,主动加入“蒲公英”禁毒宣讲团,义务在禁毒教育基地担任讲解员,自驾车辆下乡回访帮教戒毒人员。

  “刚结婚时,陈旭在局里工作,和大家探索研究‘海南戒毒模式’;孩子出生后,他调到府城戒毒所任职,肩上的担子越发重了,上班时孩子还没醒,下班时孩子都已经睡了,陪伴我们的时间总是那么零零碎碎。”孙官梅说,丈夫有多少次与毒魔正面交战,就有多少次把背影留给亲人。

  对于儿子屡次缺席家庭聚会,陈旭的母亲也忍不住抱怨:“怎么一到节假日你就值班,一要隔离管理你就申请!”每每这时,陈旭就搬出母子俩共同的党员身份来“压”母亲:“您也是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了,我们在宣誓的时候不是都承诺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老人倔强,却服儿子的“管”——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之初,陈旭连续76天奋战在隔离监管区内。见不到儿子,老人背着人流泪,把埋怨和担心装进肚子里。

  长期繁重的工作严重影响了陈旭的健康。孙官梅记得,丈夫离世前一周持续发烧,连续两个晚上都没能睡好,实在扛不住才请了一天的假。她心疼极了,劝丈夫到医院住院检查,得到的是意料之中的答复:“等忙完了吧!”

  “可他什么时候才能忙完呢?”孙官梅永远记得那个日子——2022年5月22日,陈旭备课至凌晨,早起又接着完善课件。下午2点,他准备前往授课地点,开门时还回头交代:“官梅,我去上课了。你送儿子上学,晚上咱们接他回家。”

  她怎能想到,这寻常的一句道别,这竟是丈夫留给她的最后一次回眸、最后一声承诺。

  陈旭的告别仪式上,孙官梅静静地坐着,红肿的双眼凝望着丈夫身上笔挺的警服。这身制服,她曾洗了又洗、熨了又熨——记忆里,丈夫只拥有过两套西装,一套是结婚时的喜服,一套是婚后第三年她偷偷给他买的。可就是这两套西装,陈旭也极少穿过。平日里,他用警服配警裤,偶尔穿那几条朴素的白T恤。

  “他把很多美好的品质留给了儿子。十几岁的男孩,正是喜欢打扮的年纪,可儿子一样穿着朴素的T恤,脚上的球鞋磨得底儿都薄了。你看,他的背影多像陈旭呀……”目光穿过人群,孙官梅远远地望向儿子,“我希望他能懂得,父亲这一生虽然短暂,但没有白来人世间一趟;更希望他能与我一起,继续我们约定的旅程、走父亲未走完的路。”

  追寻闪光的足迹,铭记榜样的力量。陈旭离世后,省委追授其“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省委、省政府为其追记个人一等功;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印发决定,追授其“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号召广大党员干警对标典型,埋头苦干,担当作为。

  接过英模的旗帜,陈旭未竟的事业还有无数司法行政戒毒干警一同担当。

  他们之中,有人不忘初心,半生躬耕司法行政戒毒领域,不断创新探索优势戒毒矫治项目,把“值班民警每班发现一个问题”等制度常态化;有人迎难而上,在新冠疫情大战大考中闻令而动,最大限度争取了疫情防控工作主动权;有人服务发展,通过驻村工作让昔日落后的山村摘掉了“贫困帽”,摇身一变成为集休闲旅游、康乐体验及热带水果种植与产品研发于一体的新型农村……

  当椰风在南海吹开无尽的波浪,当春雨在大地写下最美的诗行,他们用胸前的党徽、身上的藏蓝,续写海南司法行政工作新的篇章。

(责编:吴占桂、席秀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