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探索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新路径
废水变“肥水”汩汩润田园
在三亚吉阳区大茅村上塘村民小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内的高效生态组合滤池,是污水变清流的“秘密法宝”。封烁 摄
7月12日,在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上塘村民小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旁,青翠碧绿的成片水稻随风翻涌,生机勃勃,大茅河蜿蜒而过,河水清澈见底,一幅清水润田园的美丽景象跃然眼前。
“过去,一旦碰上旱季,浇灌农作物要到河里抽水,如今田间接上了水管,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就能用来浇灌。”上塘村村民符仁洪说。
污水变净,乡村变靓。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上塘村农村生活污水是如何实现资源化利用的?
“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因村制宜’是关键。”三亚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三亚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及其团队开展“一村一策”现场调研,“把脉问诊”后,针对上塘村人口分布特点“开出良方”——实施试点项目,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更加生态化、资源化、标准化,并且实现低成本建设和运维,推动“六水共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地上造绿、地下治污,试点项目内的高效生态组合滤池,是让污水变清流的“秘密法宝”。
该负责人介绍,高效生态组合滤池新建在上塘村现有污水处理站预留用地内,处理规模为10吨/日,适用于居住相对分散、污水量较少以及周边有林地或农田的村庄,其工艺简单、能耗低、维护量小,且设施出水资源化途径广,能满足不同农田的灌溉需求。与其他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相比,每吨水产生电费仅为0.1元,运行费用较低。
徐祖信院士团队核心成员、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怀正介绍,该团队创新推出的高效生态组合滤池,由基质—微生物—植物组成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系统的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作用实现污水的高效净化。同时,通过强化自然通风,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实现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保存污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为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
“‘吞’进去污水后,‘吐’出来的再生水氮磷含量较高,用来灌溉农田,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可谓一举多得。”符仁洪说。
农户周边无管网覆盖且房屋周边有菜园或林地的单户农户,又该如何实现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
7月12日下午,掀开自家庭院的杂质分离装置盖,68岁的上塘村村民李清联介绍,从厨房清洗池流出的水实现了固液分离,污水管道一头连接家里,一头经地下延伸至自家的菜园。
“改造后,厨房、厕所、洗浴间的生活污水不再随意排放,处理后,还可以用来浇灌菜地和果蔬。”望着菜园子里长势喜人的空心菜,李清联连连点赞。
经过多道工序的“锤炼”,污水摇身一变,还能继续发挥“余热”。李怀正说,通过实施示范项目,出水可用于浇灌农田、林地,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记者 徐慧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