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玉龙村村民办起黎锦合作社促增收 创业火花带来的“锦绣之变”
日前,位于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的白玲黎锦专业合作社,符现相(右)与长女符仁玲一起织锦。陈若龙摄
大小不过20平方米,从屋外看上去十分朴实,但一推开门却别有洞天……10月28日一大早,海南日报记者刚一走进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村民符现相的小卖部,便被屋内花纹精美、经纬交织的一件件黎锦织物所吸引。
“活儿催得急,今天我得加班加点地做。”现场,符现相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引纬、打纬。在她的巧手之下,一件有着别致图案的披肩逐渐成型。她所处的这间小卖部,已经被打造成白玲黎锦专业合作社,专门生产创意黎锦,很受市场欢迎。
从小卖部转为合作社,这场“锦绣之变”,始于一个意外的机会——2018年,前来走访的扶贫干部在小卖部里看到符现相随意织就的创意黎锦,立刻来了兴趣。
“当时,扶贫干部问我母亲,为什么不靠着织锦的手艺和创意,开个黎锦合作社呢?”在符现相身旁,同样忙着织锦的长女符仁玲说,彼时,符现相的小卖部收入不稳定,常常一天只能挣上几十块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扶贫干部的话,一下子点燃了我们的创业火花。那一年,妈妈带着外婆和我一起,召集村里24个织娘,把小卖部改成了合作社,专门生产和销售黎锦织物。”
把爱好变成生意并不简单。作为主推创意黎锦的合作社,符现相对自家黎锦织物的设计创意有着很高的要求,从构思、设计,到纺线、染线,再到织锦、刺绣,一件定制披肩的生产,往往要让符现相连着忙活3个月的时间。
“最开始,为了想黎锦图案的设计创意,我常常会整夜整夜地睡不着。”符现相说,虽然她和黎锦打了30多年交道,但在创业初期自己就发现,原来过去源源不断的灵感,也会有供不应求的时候。此外,不识字的她对处理各种订单、推销产品也感到无从下手。
为此,符现相认真“充电”学文化,并利用每一次参加培训和展览的机会,推销自家产品、积累客源,并让有文化的女儿帮忙处理订单、学着别人在微信上打广告。为了打出品牌,符现相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各种比赛,并在2021年成功取得省妇女联合会“乡村振兴巾帼创业品牌”授权,使用更具设计感的“黎家白玲”品牌标识……
渐渐的,合作社的运营有了起色。如今,在当地政府和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靠着符现相外出活动时积累的客源和授权品牌的效应,合作社已经有了稳定的订单流。合作社的织娘按件计酬,多劳多得,产能也有了大幅提升。
为了把控品质,合作社统一采购织锦原材料。每次开工前,符现相还要和合作社里的织娘一起交流学习,将客户需求告知每一位织娘并且教会她们与之对应的高效织法。对于定制的创意黎锦,符现相尤为上心,“办一个合作社不容易,织毁一件,牌子也就砸了。”
眼下,合作社生产的黎锦披肩,一件能卖到6000多元,年营收超过20万元。光是黎锦披肩这样的大订单,符现相自己一年就能完成4到5件,收入水平大大提升。
受符现相的影响,2020年,符仁玲辞掉了海口的工作,参加并成功评取黎锦传承人资格,回到村里专心打理合作社的事务,“我想循着妈妈的路子,和她一起在样式创新和文创产品设计上下功夫,让东方黎锦更有竞争力。”
“这是海南自贸港妇女创业的典型。”省妇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该合作社的蝶变,鼓舞了包括玉龙村村民在内的一众黎锦从业者加快产业振兴,尤其鼓舞了新生代黎锦人进一步勤劳致富、开拓创新,“希望能让更多人加入进来,推动黎锦产业高质量发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