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海南新闻

黎族歌舞轮番呈现,海南八音陆续响起

非遗课堂 非一般的有趣

记者 徐慧玲
2024年03月12日07:37 | 来源:海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非遗课堂 非一般的有趣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三亚学校学生在跳竹竿舞。 本报记者 徐慧玲 摄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三亚学校学生制作船型屋模型。学校供图

海口市灵山镇中心学校学生学习海南八音。资料图

音乐课堂上,灼吧、叮咚、鼻箫等黎族竹木乐器轮番上阵,合奏乐曲旋律悠扬;操场上,伴随着清脆的竹竿敲击声、动感的音乐节奏,学生们配合默契,献上一场精彩纷呈的竹竿舞表演;美术教室里,一个个精致的黎族船型屋模型引人注目……近期,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三亚学校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活动,拉近了学生与非遗文化的距离。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出让非遗进入校园,将非遗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近年来,我省大中小学校不断创新形式,把非遗文化传承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为青春校园增添新活力

近日,海口市灵山镇中心学校一间教室里古韵悠扬,随着弦、琴、笛、管、箫、锣、鼓、钹八大类乐器齐上场,一首首海南八音经典乐曲陆续响起。

“我从二年级开始学习八音弹拨乐器,现在已经可以与其他八音乐器合奏。”该校五年级(2)班学生冯雨萱告诉记者,海南八音课是她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008年,海南八音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是海南八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海南八音文化源远流长,是海南乡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2年起,我们学校就开设了海南八音课程。”灵山镇中心学校工会主席黄立业介绍,该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设了3个教学班,“希望通过八音课程,培养和激发师生们对海南乡土文化的热爱”。

持竿的学生跟着音乐有节奏地张合、敲打竹竿,跳舞的学生敏捷地在竹竿分合之时前进、后退、跳跃,不断变换身形……在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三亚学校,竹竿舞深受该校师生喜爱,他们用欢快的舞姿演绎着黎族传统文化。

“学校将竹竿舞、黎族竹木器乐等引进校园,让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了解更多民族文化,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三亚学校校长陈立新说。

五指山市红星学校充分挖掘黎族、苗族传统文化内涵,开设竹竿舞、鼻箫、黎锦、五色饭、鱼茶等18门非遗文化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海口、定安、琼海等地的中小学通过琼剧欣赏课、组建琼剧社团等琼剧进校园活动,培养了不少“小戏迷”。

我省不少高校“牵手”非遗,近年来在学科体系、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引导莘莘学子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

今年年初,三亚学院举办第十五届“三亚的冬天”服装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演,该院大学生设计的黎族服饰展现出浓郁的琼岛风情,让人眼前一亮。近年来,三亚学院艺术学院通过成立黎族古法纺染织绣技艺研究中心、举办学生服装设计大赛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黎族文化之美。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艺术学院开设了“黎族竹木器乐演奏”“黎族民歌演唱”等特色课程,让师生们感受非遗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黎锦相关课程;海南医学院面向本科生开设“黎锦织造”公选课,把非遗文化搬到大学课堂,打造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

在“玩—做—创”中学习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三亚学校在美术课堂上引进黎族非遗文化,如黎族服饰设计、黎族传统剪纸艺术、黎族船型屋传统技艺制作等。

“美术课以非遗文化为主题,引导学生设计黎族元素服饰、用剪纸方式述说黎族故事,让学生在‘玩—做—创’的船型屋模型创作中学习传统技艺,更好地感受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体会黎族先民的‘工匠精神’。”该校美术教师王艳娜说。

“我们都很喜欢跳黎族竹竿舞,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三亚学校八年级学生董薇薇说,学校开设的黎锦课也让她受益颇多,“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画出黎族元素服饰设计图,更好地感受传统黎族文化与时尚文化的碰撞”。

在灵山镇中心学校,学生们在美妙乐声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经常参加海南八音演出的学生冯雨萱说:“希望自己能成为传播海南八音文化的使者,让越来越多人能欣赏到海南八音之美。”

“非遗进校园,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丰富文化遗产的了解,促进非遗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历史教研员吴永青说,许多非遗项目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如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这些非遗项目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近年来,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组织了系列非遗文化的调查与研究活动,极大调动了全省教师和学生了解、学习海南非遗文化的积极性。”吴永青说。同时,为了让学生爱上非遗,我省中小学通过将非遗课程引入课后服务、开发非遗校本课程、开设工作坊等方式,以非遗文化丰富校园生活,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非遗之花如何绽放新光彩

经过多年发展,八音课已成为灵山镇中心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但是,该校开设八音课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学校刚开始开设八音课时,部分学生家长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把书读好,学八音会占用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最大的困难则是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黄立业说,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校的八音课在经费和课时安排上有了更多保障,聘请海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专业教师和海南八音传承人黄兹合等多位老艺人为学生们授课。原来反对孩子学习的家长,也发现了非遗文化对孩子潜移默化的良好熏陶。

“目前,海南非遗文化进校园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也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包括制度设置、专业师资、专业教材和资金投入等方面,这些因素都限制了非遗教育的深入发展。”吴永青调查发现,目前,我省部分学校的非遗教育仅停留在体验层面,缺乏专业化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部分学校的非遗活动过于注重形式,未能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导致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浮于表面。

如何更好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新光彩?吴永青认为,不仅要解决当前在专业师资、经费支持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还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资源整合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一方面,学校应明确非遗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中;另一方面,应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开发与非遗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更为重要的是应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政府、学校、社会团体和企业等多方应共同参与非遗教育,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让非遗文化在校园更好地‘生根发芽’。”吴永青说。

走进海南校园的非遗

◎琼剧

◎海南八音

◎黎族竹竿舞

◎黎族织锦

◎黎族竹木器乐

◎苗族盘皇舞

◎黎族陶艺

◎儋州话文读音吟诵

◎儋州调声

……

徐珊珊 辑 许丽 制图

(责编:蒋成柳、潘惠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