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海南新闻

从祖辈耕海牧渔到自己投身深海科研——

渔家姑娘,实验室里续写“海的故事”

记者 黄媛艳
2024年09月19日07:54 | 来源:海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渔家姑娘,实验室里续写“海的故事”

日前,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李浩(中)与同事一起进行鲨源纳米抗体制备的研究。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同样一条鱼,在两代渔家人眼里,却有着不同的价值。

  近日,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一楼的实验室内,“90后”科研人员李浩正对着电脑梳理条纹斑竹鲨的实验数据,为下一步论文发表做准备。

  作为生长在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镇的“渔三代”,李浩对条纹斑竹鲨并不陌生。这类身形细长、肤色偏灰的海洋鱼类,被乡亲们习惯地称之为“狗鲨”。“过去,爸爸捕鱼归港后,妈妈会熟练地将其中的‘狗鲨’晒干制成鲨鱼干。”李浩说,“鲨鱼干配稀饭”也成了自己童年记忆中难忘的美味。

  在实验室里,条纹斑竹鲨的“含金量”远不止此。“条纹斑竹鲨是海南常见的鱼类,也是拥有获得性免疫抗体最原始的物种,由其改造而来的纳米抗体,在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李浩介绍道。

  和如今身处宽敞明亮的实验室操作电脑和仪器不同,李浩的祖辈们,面临着更加艰苦的工作环境——海上风高浪急、日晒雨淋,渔民们需要用晒得黢黑的臂膀一遍又一遍摇桨、撒网、捕捞,在风浪里讨生活,殊为不易。

  跟随祖父的脚步,父亲李章涛也成为了一名渔民。“爸爸会根据不同的潮汐时间,带着舅舅和姨父乘着自家的木船出海捕鱼,每天往往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李浩说,这样的辛苦活计,父亲坚持干了20余年。

  深知父母的不易,李浩勤学苦读,走出渔港求学,并选择了生物工程和生物学专业,“本以为这样的专业,只能在离家很远的其他省市工作,起初还有些苦恼。”

  但关注到崖州湾科技城后,李浩很快转变了想法。这座着力打造高能级种业科技、深海科技产业集聚高地的园区,已经集聚了一批相关行业的“链长企业”和科研机构,产出一批重磅科研成果。其中,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创新提供的鲨源纳米抗体制备服务备受市场关注。

  2022年,硕士毕业的李浩得知距离家乡65公里的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招聘科研人员,便很快报了名,经考核后于当年顺利入职。随后,在这个国内首个成规模提供鲨源纳米抗体制备服务的机构里从事核心业务,李浩迅速从“小白”成长为岗位能手。

  与最熟悉的鱼类相伴,两年的时间,李浩和团队共同成长,更多的好消息纷至沓来——

  从零起步,目前该中心已建设国内首个免疫酶联吸附滴度检测平台和核糖体展示库,拥有超过6亿多个抗体信息;具备鲨源纳米抗体开发从科研到生产的全链条服务能力,更多深海化合物资源由此揭开神秘面纱,为新药研发、试剂检测等生命健康产业注入新动能。

  “刚完成的两个订单,我们为客户获得了32个新抗体,这将为他们下一步相关商业化开发提供助力。”市场名气不断提升,李浩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一个订单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目前已有6份订单还在排队等待执行。”

  如今,像李浩一样,被崖州湾科技城等重点园区吸引而来的海南籍青年人才越来越多,他们在种业、深海、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中发挥专长,与家乡共同成长。以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为例,海南籍的科研人员占比便超过八成。

  采访的最后,在实验基地,李浩缓缓将1毫升含有佐剂的抗原从一条成年条纹斑竹鲨躯干皮下部位注入,顺利完成免疫接种。如果顺利,一年后,该实验将有望获得新的抗体,为诊断试剂和原创新药研发等奠定基础。

  “以深海化合物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支撑海洋创新药物、功能性保健品、功能性化妆品、医美慢病康养和科学仪器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正逢其时,新赛道、新机遇只待有心人。”李浩认为。

  儿时的李浩喜欢枕浪而眠,惬意地听着父辈讲述着大海的故事。“兜兜转转,我又回来与条纹斑竹鲨打交道。父辈捕鱼,我研究鱼,渔业在我们这个小家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李浩一边笑着,一边加快脚步,用实际行动续写这个古朴而又新潮的海洋故事。(本报三亚9月18日电)

(责编:蒋成柳、潘惠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