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海南新闻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师生人数超4000人,较去年实现翻番

“留学海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全媒体记者 黎鹏
2024年10月07日08:10 | 来源:海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留学海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留学海南”的课堂是什么模样?入学一个多月,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以下简称海南比科大)大一学生陈周旭洋心里的答案逐渐清晰——

  明亮宽敞的教室里,课桌“动”得很频繁:授课环节,一张张课桌呈环形摆放,学生们围着外籍教师边听边问;分组互动环节,课桌被拼成多个“大桌”,大家热烈讨论;游戏环节,课桌有时会被挪开,大家来到教室中间,随机组队完成任务……

  作为我国境内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位于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的海南比科大引入德国比科大“原汁原味”课程,并设计多类型特色实践模块。例如,职业发展课程模块通过任务型教学,让学生们动手制作简易装置解决实际问题;语言教学实践模块中,辅导学生学习简历制作,组织模拟面试,为学生后期参加企业实践做足准备等。

  从教学环境不断优化,到办学模式持续创新,再到融合共享理念落地生根。2022年开园办学以来,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持续擦亮“留学海南”金字招牌,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纷至沓来。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后,试验区的师生人数超4000人,较去年翻了一番。

  从一片荒凉地到现代化校园

  登上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图书馆眺望,只见远处的湖面碧波荡漾,与各具特色的教学楼、实验室、运动馆交相辉映,尽显现代化校园的美丽与活力。

  看着这一切,试验区管理局人才发展部部长朱铭感慨万千。作为首批园区建设者,他于2020年加入管理局筹建工作组,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目之所及都是一片荒凉景象,土地杂草丛生,还未硬化的路面上,行驶的车辆带起阵阵扬尘……

  “当时心里五味杂陈,内心有喜也有忧。”朱铭说,喜,是觉得面前摆着一张可供建设者尽情施展才华、挥毫泼墨的白纸;忧,是在高素质人才较为缺乏的情况下,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事业新模式、新路径绝非易事。

  试验区管理局规划建设部部长周聪回忆,到2019年底,试验区才确定概念性规划中标单位,要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实现从前期建设到园区成型,按传统工程“长征式”的做法很难完成。

  “针对园区开发中存在的前期工作程序多、时间长、效率低等痛点和难点,试验区创新开展‘规划、课题、勘察、咨询、设计’一体化园区成片开发工作新模式,将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由‘串联’逐项推进,变为‘并联’同步推进。这样既节约了大量成本,还留出更多时间去与高校共同打磨设计方案,让项目质量更高。”周聪说。

  周聪还记得,在2022年园区紧锣密鼓推动开学工作时,受多种因素影响,物资筹备、设施建设、人员保障等工作出现困难,各方还给试验区提出了多项反馈意见,集中在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在建项目影响学习等方面,为确保早日实现办学目标,园区动员所有力量,一一逐条解决。

  2022年11月13日,试验区首批入驻高校师生乘坐3辆大巴缓缓驶入园区。目睹这一幕,朱铭和同事们的内心无比激动,觉得所有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随着海南自贸港和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不断推进,试验区持续擦亮“留学海南”金字招牌,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校和人才引进等方面下足功夫,推动各项工作见行见效。试验区师生人数也从两年前的不到300人,发展成目前的超过4000人。

  一校入学多校选课

  目前,试验区所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都是以二级学院为主体。这也意味着,每所入驻高校全面开展通识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教学的难度较大,于是,课程共享成了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路径。

  但摆在试验区和入驻高校面前的问题并不少。宏观上看,各入驻高校组织课程方式、课程考核标准、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各成体系,难以做到学分互认和教学质量认定;微观上看,大家授课节次不一致,一所学校的课还没有下课,另一所学校的课已经开始了,想进行共同排课很难。

  如何打通各入驻高校之间的壁垒,实现“一校入学、多校选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运行和摸索后,试验区管理局教育教学服务部负责人金逍宵和同事决定,从高校急需的公共基础课入手,推动跨校选课“破冰”。

  “我们发现大部分入驻高校都十分缺乏体育老师,而北京体育大学的老师课时量也十分充足,刚好可以承担其他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任务,这是高校需求点,也是我们开展‘五互一共’(中外互鉴、文理互通、学科互融、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非常好的切入点。”金逍宵说。

  “有了体育课的先例,我们又将课程共享的经验做法不断延伸到外语、军事训练等课程,不断扩大共享课程范围。”试验区管理局教育教学服务部主管李晨然说,试验区与入驻高校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制定和优化劳务酬金管理办法、共享课程管理制度以及空间管理制度等,确保跨校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学习成果得到各方认可。

  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李采熙小时候学过好几年舞蹈,今年春季学期,便在园区的选课平台上选修了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开设的中国风舞蹈课。

  “选择中国风舞蹈课,让我能直观感受北体师生的运动和艺术气息,这一点与我所在的专业有很大的不同。”李采熙说,园区里的学校各有特色,跨校选课让大家有机会感受不同学校的氛围。

  如今,在试验区,越来越多的学生像李采熙一样,通过跨校选课开启多学科、多文化、跨校学习的新体验。自2022年以来,试验区已累计开放共享课程80余门次,受益学生300多人次。

  “与国内许多高校联盟相比,我们进一步加强了跨校选课的开放力度,类别不局限人文素养、学科基础等通识类课程,还涵盖体育专项、设计等专业类课程,形成了一个跨学科、多领域、互动性强的学习平台,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金逍宵说。

  扩大开放推动教育创新

  一条条细细的意大利面条,在胶带串联下被堆成“高塔”,再在“塔尖”插上棉花糖,有的学生不小心把“高塔”弄倒了几次,很快又重整旗鼓,再次尝试。

  近日,海南比科大2024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3班迎来职业发展导论课程的第一堂课,授课教师迈克·劳特巴赫教授将学生随机打乱分组,开展“棉花糖游戏”。

  在迈克·劳特巴赫看来,犯错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持续改进是取得良好发展的关键。在为学生设计课程时,他坚持不仅要带来理论知识,还要提供实践经验。

  据了解,通过引入德国“实践嵌入式”教学模式,海南比科大学生从入学第二年开始,一半时间在课堂学习,一半时间到企业实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增强职场竞争力。

  AI工程师、单机片开发、AIGC制作人……近日,海南比科大公布首批校企合作面试通过名单,该校13名大二学生入选。在企业实习期间,他们不仅可以学习软件开发技术,也将有机会学习如何将产品进行海外发行。

  海南比科大蓬勃发展的背后,是试验区“学在海南=留学国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一个缩影。目前试验区已经完成1万人办学所需的基本条件,签约引进国内外高校22所,获教育部批准8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相对于国外留学的高额学费和生活成本,试验区高校的学费、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试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试验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收取学费标准为10万元/年,本科四年学制费用相比英美留学学费节省了1/3。在生活成本方面,学生每学年在黎安试验区的生活费用大概为3万元,相比在英美国家生活成本节省了60%。

  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激活力。作为海南唯一以教育对外开放为核心的重点园区,试验区如今正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人才集聚的高地,谱写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的生动篇章。

  (本报椰林10月6日电)

(责编:符小叶、潘惠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