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海南新闻

携“天涯绝技”向世人亮相 打开非遗新空间

记者 刘晓惠
2024年10月11日08:08 | 来源:海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打开非遗新空间

  国庆期间,省非遗展示中心推出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独特魅力。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国庆期间,省非遗展示中心推出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独特魅力。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国庆期间,省非遗展示中心推出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独特魅力。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小观众沉浸式感受海南非遗独特魅力。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你不必特地跋山涉水到偏远的小山村,就能看到非遗传承人现场编织黎锦;你也不必远赴古老的村落,就能一探黎族船型屋打造的奥秘……在海南省非遗展示中心,这些精湛的非遗技艺将原原本本呈现在你的面前,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不仅“活”了起来,而且还“潮”了起来。

  9月30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投入试运行。刚开门迎客不久,这里已经成为新晋的热门打卡点,接待了近4万人次的观众。人们在此看非遗、玩非遗、购非遗,这座非遗展示中心有何特别之处?

  能看能听能互动

  在海口市椰海大道上,矗立着一座造型独特且新颖的建筑。从远处望去,它宛如海上扬起的风帆;从高处俯瞰,又似风中振翅的羽翼;近处端详,外立面的花纹仿佛是云端织就的锦绣。

  大屏幕、AI互动装置、明亮宽阔的中庭……走进省非遗展示中心内部,如同走进一座崭新的时尚商场。“它正是以这种既蕴含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创新的姿态,携着‘天涯绝技’向世人亮相。”海南省文化馆馆长(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虹霓说。

  省非遗展示中心内设非遗基本陈列展厅和黎锦技艺专题展厅。从二楼至四楼,一层一层沿着“海”“山”“城”的主线往上参观,与海洋有关的非遗项目、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汉族非遗项目的活态展示次第绽放。

  何为活态展示?不同于普通博物馆或陈列馆里的隔着玻璃看文物,省非遗展示中心几乎是把每一项非遗“掰开来”讲、“立起来”展、“动起来”演。

  如在展陈临高广船造船技艺时,除了图文展示该非遗技艺的具体内涵,现场放置了一艘临高广船的模型骨架,详细分解了造船工艺的六大流程。在一旁的触摸屏上,观众可以360°看船体,还能单独看龙骨、横柴、舷墙板等结构。一艘临高广船仿佛就在眼前被拆解。

  黎族,一个以歌舞著称的民族,在其生产劳作中,巧妙地利用竹、木等自然材料,创作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黎族竹木乐器,例如独木鼓、唎咧、竹笛、叮咚等。在展示黎族竹木乐器的展区,整齐排列着一排按钮,每个按钮都与一种特定的乐器相对应。

  当观众轻触“独木鼓”的按钮,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鼓声便悠扬地扩散开来;按下“唎咧”,则会流淌出欢快明朗的旋律;而“叮咚”按钮被按下时,那淳朴而动听的叮咚声便在耳边轻轻响起……

  同样能听得着的,还有黎族民歌、临高渔歌、儋州调声、海南斋醮科仪音乐等非遗技艺;能拆解着看的,还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贝雕、海南椰雕、南海航道更路经等非遗技艺。

  总而言之,展览形式活跃且新颖,沉浸式陈列与活态展示在展厅里比比皆是,一部分比一部分引人入胜。有观众说:“只要走进展厅,就没有不想细细参观完的。”

  有趣有料有看点

  长于大地、顺于时令,源于劳作、寓于生活,人们的世代相传,形成了丰富的世代传承的非遗。非遗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内嵌于日用常行,融于特定场景。这样的“非物质”属性,决定了非遗要想展示得好,就不能仅仅被宣之于展板、陈列于展架,而是要在场景中重现它的精髓和内涵。

  在省非遗展示中心,搭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非遗场景,让非遗在“近人”中“迷人”。

  展示海螺姑娘传说这一民间文学类非遗时,现场设置了一个可旋转立体场景设施。该设施分为三个部分,依次旋转展示,共同讲述了一个关于渔民青年阿龙与海中海螺姑娘之间奇妙缘分的传说故事。

  在展示中心三楼,一幅二次元的立体画引人注意,多个手绘人物的立牌组成一幅海口天后祀奉仪式的盛况画卷。画中人物表情生动,传神至极,他们或庄重肃穆,沉浸在祭祀大典的庄严氛围中;或灵动活泼,参与着仪仗表演的热烈场景;又或虔诚庄重,跟随妈祖巡游的步伐……通过这些传统民俗的精彩演绎,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非遗场景。

  “妈妈,这是盲盒里的娃娃吗?”在陶器烧制技艺展示区,一位小朋友指着黎陶制作场景里的玩偶说。细细一瞧,这些“黎族姑娘”玩偶拥有圆润的大眼睛、萌趣的表情和卡通化的形象,和当下流行的盲盒玩偶相似。

  五位卡通化的黎族姑娘身着传统服饰,背景中展示了船型屋和槟榔树,她们或在挖土、或在捏土、或在烧陶,生动地展示了黎族泥片制陶技艺的流程,每一个动作都显得生动可爱。

  展厅里还利用了幻影成像、实境模拟、双面互动屏、全息投影等“黑科技”,让非遗场景和非遗传承人“穿越”到观众面前。

  在一面高约2米、宽1米的大屏幕前,润方言长调、赛方言长调、琼中黎族民歌的非遗传承人轮番亮相,观众想听哪首就点哪首;在展示盅盘舞时,利用幻影成像技术,屏幕上两个在跳盅盘舞的小朋友立体逼真,好像真的就在观众面前;在“中原根源”展区有一面烟花墙,喜庆的春节习俗手绘图上绽放“电子烟花”,引得许多观众前来打卡;展示传统炭画像工艺时,观众可坐在“电子画家”对面,实时收到专属的炭画像……科技的应用,让非遗进入了一个更大的世界。

  漫步非遗展示中心,有趣、有料、有看点,非遗凭借独特的魅力,借助精心的展陈设计、绚丽的科技手段,打开了新的空间。“当我们让非遗成为现代生活的新滋养,我们定能在重新发现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精神之美的过程中,培养出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观众龙映泉说。

(责编:吴占桂、潘惠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