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以“1236”发展战略推动学校向海图强

人民网记者 毛雷 孟凡盛
2024年12月04日22:45 |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小字号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日前,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人民网记者专访了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党委书记陈锐,一同回顾学院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记者:请您简要回顾一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70年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陈锐: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建于1954年,是由时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主席王国兴担任名誉校长,他带领大家兴业建校,为海南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希望。学校几经分合、调整、更名,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1989年,学校增办了非师范教育,开启了有组织有规模的科研。1993年组建了琼州大学,这是大专层次的教育,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琼州学院,结束了琼中琼南地区没有本科高等教育的历史。

2008年,学校成功开辟三亚校区,极大拓展了办学和发展空间。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援外教育培训和研究生教育实现零的突破。

2015年,为顺应海洋强国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定推动下,在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国家部委和中海油等央企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踏上转型发展的道路,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填补了海洋大省没有海洋大学的空白。此后,学校获批成为海南省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并在2018年和2021年接续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整体转隶学校,为这所在热带雨林中成长起来的大学导入强大海洋基因。2019年,学校获批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0年,海南首个海洋军民融合大项目落户学校,实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零的突破。2021年,成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深度融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并与入驻崖州湾科技城的多所国内顶尖大学协同发展。2023年,在全省高校中,率先顺利接受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同年,自然资源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四方共建”协议,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力。

2024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累计为海南和民族地区培养了10万余名各类人才,被誉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摇篮”,助力海洋强国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记者:面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如何通过“1236”发展战略布局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推进“1236”发展战略进程中,如何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要求相契合?

陈锐:当前国内唯一、全球最大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正如火如荼,中央给予海南教育领域一系列优惠政策,提出支持海南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打造新时代中国教育开放发展新标杆。对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而言,立足山海,区位优势明显、政策红利叠加,面对重大发展机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乘势而上。2023年7月,学校召开更名转型后的第一次党代会,提出“1236”发展战略,确立了到2035年,即“在建校80周年和转型发展20周年前后,努力建设成为一所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热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海洋大学”的这样一个愿景,我们锚定本届党委“力争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全面达到更名大学条件和获得博士授权的条件”两大目标,紧握“高水平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高质量完成‘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四方共建’”三大抓手,通过完成“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体系、构筑学科人才平台发展新高地、全面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努力构建社会服务新体系、共同建设校园文化谱系、加快完善办学支撑条件”六大主要任务,擘画学校发展新蓝图,凝心聚力,力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新突破。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战略部署以及三亚市委八届七次全会要求,结合学校“1236”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加快推进高水平热带海洋大学建设的若干措施》,就是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更加科学地实施教育分类评价,提高管理效能,激发办学活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高水平应用型海洋大学的顶层设计,加快调整优势学科布局,加强内涵建设,着力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全面提升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为海南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再造一个“海上海南”,奋力谱写热海院发展新篇章。

记者: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打造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热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海洋大学“转海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在“转海”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陈锐:学校由文科类的师范高校转型为海洋类高校,迄今不足十年,虽然已经构建海洋类学科专业的四梁八柱,但是发展基础还有待夯实,资源集聚还明显不足。我们遇到的挑战一方面是人才欠缺,国家海洋事业蓬勃发展,但是海洋高层次科教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譬如我国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但是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只有14个,主要集中在发达的沿海和内陆省份,海南迄今一个都没有,因此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于海洋高层次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海南没有优势。另一方面的挑战就是资金短缺,建设海洋大学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对于我们这样一所从文科类转型海洋类发展的大学更是如此。

困难和挑战很多,但是并不能成为阻止我们前进和发展的桎梏。从学习党史中就能领会到,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条件不具备甚至很恶劣的情况下,杀出重围,取得胜利,咱们的载人航天、华为等等都给我们同样的启示。我们可以暂时被困难阻滞,但是绝不被困难吓倒,我们要树立这样的信念和精神。

我们要在思想上克服躲进小楼成一统和象牙塔式的办学理念,正确处理好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自由探索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关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依靠区域特点和比较优势,建立以教育强国、海洋强国需求和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打造以“海洋、旅游、民族、生态”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一是以水产南繁、海洋大数据和深海科技为重点,全面打造“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生命、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旅游、民族与人文”五大学科群,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夯实数理化基础学科群,培育艺术体育学生发展学科群;二是以学科建设为牵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三是提升科研组织化程度,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推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五是加强学位点建设,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六是引育并举,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规模和水平。

记者: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如何整合地方资源与产业需求,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陈锐:学校是琼中琼南唯一的公办本科高校,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作为一所省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自然资源部、海南省、中海油和三亚市对于学校实施“四方共建”,给予诸多支持,是学校重大发展机遇,也为学校服务国家、服务海南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校聚焦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海南海洋强省、“向海图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海南构建的“4+3+3”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瞄准深海、南繁等领域优化科研布局,为打造海南海洋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学校创新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赋能科技创新与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建立科技创新多部门、跨学院的工作协同机制,加快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汇、校企合作,整合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等优势资源,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重点园区的科技合作。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四大主导产业、三大未来产业需求,探索打造融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服务地方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结合地方需求,建设创新创业学院,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产学研教结合提供支撑和服务。

记者: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推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如何定位自身在区域乃至国家海洋战略中的角色与责任?

陈锐: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作为国家唯一一所位于热带、紧邻深海的海洋大学,具有发展深海科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对于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可以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也能够成为全国优势海洋资源汇聚和立足三亚、共同服务国家南海战略的有力支撑和重要载体,对于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和自贸港建设,以及南海开发利用与保护、南海权益维护和南海斗争,都有无可替代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我们也必将有所作为。

学校将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为培养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和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而不懈奋斗。

(责编:刘杨、席秀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