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海峡春运守护者陈道业:舍小家为大家 坚守“阵地”11载

人民网海口2月16日电 (枉源、符武平)从轮机舱到顶层甲板,垂直近90度的爬梯有6个,这段不足20米的距离,陈道业每天至少往返五六趟。作为琼州海峡轮渡“尖峰岭”号的资深轮机长,他的工作不仅是对机械设备的监控与维护,更是对千万旅客平安归途的无声守护。这份坚持,他扛了整整11年。
陈道业在检查船上的设备设施。人民网记者 符武平摄
轮机舱里的“定海针”
2014年,陈道业结束20余年的远洋漂泊,加入海峡轮渡公司。轮机舱是他的“战场”——轰鸣的机器声中,他紧盯压力表、功率表,确保每一台设备正常运转。
从船舶动力分配到日常维护,他如精密齿轮般严谨。“船稳了,人心才稳。”他深知,这条“海上生命线”承载的不仅是货物与旅客,更是无数家庭的团圆期盼。
11年间,他亲历了公司船舶吨位升级、生活条件改善、调度系统智能化。如今,预约制让春运更有序,共享船员机制缓解了人力压力,但陈道业始终坚守一线。
“安全无小事,再先进的设备也得靠人盯。”他带领团队,将经验化作规章,将责任刻入每一道检修流程。
开船前陈道业仔细检查机舱情况。人民网记者 符武平摄
缺席的父亲,愧疚的丈夫
“孩子出生三个月,我就出海了。第一次休假回家,他就已经会走路了,躲着不肯认我。”提及家庭,这位硬汉声音微颤。早年通讯不便,家人的病痛、孩子的成长,他只能从零星的电话联系中拼凑。
儿子大学四年,父子对话寥寥,心事全靠妻子转达。“总觉得家像驿站,自己是过客。”他坦言,对妻儿的亏欠是他心底最深的疤。
如今,儿子成家立业,孙女也已经咿呀学语。一通视频、一句“注意安全”,成了父子间含蓄的默契。“他了解干这行的不易。”陈道业眼眶泛红。
妻子的理解与支持,是他能心无旁骛坚守岗位的底气。“她把家扛住了,我才能扛住这片海。”
春运“摆渡人”的信念
每年春运,都是琼州海峡最繁忙的时刻。潮汐、风浪、密集的船流,考验着每一名船员。
陈道业和团队24小时待命,轮机舱的警报声就是冲锋号。“船多、人杂,但安全红线一寸不能退。”他说。
2025年春运,智能化调度系统大幅提升效率,陈道业却比往年更忙碌。“新船性能好,但老经验不能丢。”他手把手教新人排查隐患,反复叮嘱:“机器冷了能修,人心冷了难暖。”
在陈道业眼中,每一次平安靠岸,都是对“舍小家为大家”最好的注解。
琼州海峡轮渡“尖峰岭”号轮机长陈道业带领年轻船员成长成才。人民网记者符武平摄
“海峡精神”的传承者
“船大了,港新了,但服务人的心不能变。”临近退休,陈道业最放不下的是“传帮带”。
他常对年轻船员念叨:“咱们干的是‘摆渡’的活,守的是万家灯火的愿。”爬梯上,他刻意放慢脚步,等身后的徒弟跟上;仪表盘前,他拆解每一个故障案例,将半生经验倾囊相授。
问他有何心愿,他憨厚一笑:“希望年轻人别怕苦。这行干久了就明白——船开得再远,根永远扎在岸上。”
潮起潮落,琼州海峡的浪花里,陈道业的身影依旧挺拔。他用11载春秋,在轮机轰鸣中写下一名普通劳动者的答案:守护,是最长情的告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