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来,海南从“边陲海岛”变为“开放前沿”
经济发展,实现巨大跃升

海口国际免税城。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时间的指针回溯到1950年5月1日。这一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海南岛的上空,号角、欢呼,驱散沉积已久的阴霾。自此,海南岛全境解放。
崭新的纪元,徐徐拉开帷幕。
之后的75年间,特别是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琼州大地实现了从封闭落后的边陲海岛到我国改革开放重要窗口的历史性巨变。
破旧立新 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迎来全岛解放。然而,解放初期的海南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发展滞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这一时期,海南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几乎为零。海南岛刚解放时,全岛工农业总产值仅约2亿元,人均购买商品仅50元左右。农业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自给型农业,农田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3%,几乎是靠天吃饭。交通阻塞,公路通车里程仅1147公里,运输依赖人畜力;文化教育比内地落后得多,各类学校在校生仅占总人口的7%,医疗水平也相当落后。
面对困境,从战火硝烟中重生的海南迅速开启经济恢复工作。“海南岛解放后,经济工作任务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医治战争创伤。”《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1950—1988)》中如是记录。
1950年7月25日,海南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当年财经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央“统一多收少支”的方针,整理财政平衡收支,掌握金融物价重点,恢复改进与发展生产,促进城乡物资资料生产。
当时,海南区党委和海南行政公署大力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银行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海南实际,给工商企业和农业及时发放贷款。广大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全岛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并逐步发展。到1952年,顺利完成全面恢复经济的任务。
“解放初期的海南,百业凋零,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的海南人民百折不挠、负重拼搏,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海南历史上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赖永生评价道。
时间的列车一路疾驰,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海南迎来发展的“重要站点”——加快开发,以及建省办经济特区。
1980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大潮涌动,海南岛的开发建设问题被提上中央议程。当年6月30日至7月1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海南岛问题座谈会。加快开发建设海南岛,是当时座谈会的主题。
这是改革开放后召开的第一次关于海南岛开发的会议。同年7月24日,国务院批转《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决定大力支持加快海南岛的建设。
1983年4月1日,中央发出《关于批转〈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的通知》。《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提出,海南要实行“以对外开放促进内部开发”的方针,明确把开放作为海南开发建设的主线,并强调给予海南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较多的自主权。
海南对外开放帷幕已拉开,更大的建设步伐随之而来。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一举将海南岛推向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海南岛的历史从此掀开了崭新一页。
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率先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构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展“多规合一”改革、农垦体制改革,率先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在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登记制度、“一脚油门踩到底”交通规费制度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砥砺蜕新 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行
时间的长河里,翻滚着无数今非昔比的浪涛。
建省前,海南仅有大英山一个军民合用运输机场,没有洲际航线。岛内交通同样不发达,“晴天出门一身土,雨天出门一身泥”是常态,全省连一个红绿灯都没有。
如今,天堑变通途。世界首条环岛高铁在海南贯通,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超四万公里,境外航线累计开通77条,海口美兰、三亚凤凰、琼海博鳌三大国际机场以及海口港、洋浦港等港口便捷联通中外,将世界从“天边”拉到了“眼前”。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建省初期,贫困人口比重大,85%的商品依靠内地调进。如今,海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87年呈数十倍增长,在家门口上学、就业、看病等等不再遥不可及,安居乐业从心中愿景变为眼前实景。
边陲海岛变度假天堂。今天的海南拥有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中国密度最高的国际高端酒店群,离岛免税、入境免签和航权开放等政策,让海南成为旅游热门地区之一。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75年来,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后的快速发展,使得海南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到多元化产业的转变。目前,海南正突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
对外开放加力提速。截至去年,全球自贸区(港)合作伙伴增至38个;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增值电信、医疗、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领域进一步获批扩大对外开放。
回望来路,海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这片热土在岁月变迁中几经沉浮。
20世纪九十年代,经历过“洋浦风波”、房地产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海南痛定思痛,决定脚踏实地利用好独特资源,走出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特区建设路子。
1995年1月,海南初步提出“一省两地”“六大基础”“八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新框架。次年2月,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相关文件,提出“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正式确定海南“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目标。
“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诞生于建省后海南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对海南经济重新加速起飞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确定海南日后发展道路的基本出发点,让海南逐步实现从恢复性增长向稳健增长的转变。
随后,海南先后实施科教兴琼、人才强省等战略,有力推进海南的开发建设进程,特区发展迎来新气象。非典时期“力保海南无疫区”、率先在全国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免征农业税、稳步发展海口保税区、开展航权开放试点、成为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等,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海南的想象。
每一个转折点的曙光,都是时与势赋予海南的宝贵机遇。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机遇,迈向全新的发展征程。
驰而不息 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四月的海南,一片夏日“火热景象”似乎提前到来。4月20日,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的cdf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内,冷气给得很足,三三两两的市民游客在各个柜台前挑选商品,进口酒水、腕表配饰、香化护肤等商品的优惠活动引人驻足。
免税与海南的故事,由来已久。37年前,在与如今日月广场距离仅几公里处的望海国际广场(原望海国际大酒店)内,也同样有过免税店。
“海南省外币免税商品供应公司在海口设有免税商场,位于当时海口中心区的望海国际大酒店大堂东西两侧,营业面积1800平方米,经营的商品一律收取外币,主要以港币标价,经营上万种商品。”《海南年鉴(1990)》中记述,为繁荣特区市场,改善投资环境,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底海南开始试办免税商业。海南省外币免税商品供应公司是首家地方国营免税公司。
免税购物,是读懂开放背景下海南“消费故事”的一把钥匙。
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大使命。
2018年4月、2020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先后出台,明确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定位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中心任务。
琼岛大地,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海南经济转型成效显著,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种业、深海、航天“陆海空”三个未来产业不断培育壮大,高端购物、医疗、教育“三大境外消费回流”成为发展“金字招牌”……海南在“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开放型经济扩量提质、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与之相应的,是就业结构在不断优化。
按三次产业分组从业人员及构成来看,1978年全省从业人口221.48万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比78.63%、7.87%、13.5%;截至2023年,这组占比数据变成30.44%、11.26%、58.3%。
从建省办经济特区的“闯海人”,到如今参与自贸港建设的“新海南人”,海南发展历程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许多人的梦想在此拔节而生。
七十五载春秋,从一个较为封闭落后的边陲海岛发展成为中国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每一次突破都始于敢为人先的探索,这片热土的故事,仍在续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