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75年来,海南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实现历史性跨越——
海上风来千帆竞

航拍洋浦经济开发区。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摄
南海浩浩,天风荡荡,琼州海峡浪滔滔。
75年前,一只只简陋木船从这里强渡,创造以木船打败军舰的海战奇迹,开启海南历史新纪元。75年后的今天,还是同一湾海峡,人潮熙熙、货如轮转,这里已蜕变为中国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
一湾海峡,见证的正是海南解放75年来的沧桑巨变。
从封闭落后的边陲海岛到建省办经济特区,再到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在时光的长河里,琼州儿女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同行、与时代同步,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下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山河壮阔,征途如虹。这奇迹背后,是山高水长的关怀厚爱,是方向正确的全力挺进,也是只争朝夕的发展主动。
一扇越开越大的“开放门”
北部湾畔,洋浦半岛。一座天然深水良港,见证着滚滚向前的改革春潮。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里贫瘠干旱,除了石头就是仙人掌。荒滩一片,能“种”出啥?1992年,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一处挺立潮头的“样板间”从此拔节生长——
2007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随后实现政府独资开发洋浦;2010年3月,洋浦管理委员会理顺体制机制,建立了集经济、社会、行政于一体的党政企联席机制;2018年,洋浦港口岸小铲滩码头正式开通外贸航线……
到今天,在“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内外贸同船保税油加注、启运港退税等多项海南自贸港航运政策叠加效应下,一艘艘从洋浦港出发的货轮,可抵达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内外贸航线总数达53条,初步形成“兼备内外贸、通达近远洋”的航线新格局。
港通四海、货畅其流。洋浦之变,正是海南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的生动注脚。
无论是建省初期开展的“小政府、大社会”“一脚油门踩到底”等改革,还是新时代以来开展的省域“多规合一”、司法体制、农垦体制等改革,过去几十年,海南以弄潮儿的历史自觉,一路“闯急流”“涉险滩”“破藩篱”,耕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改革“试验田”。
时间的指针再拨动,2018年4月、2020年6月、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等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先后出台,明确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定位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中心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踩准“时与势”的节拍,新时代的华章,在新思想的科学指引、生动实践中奏响——
政策制度体系基本成型。从“先行先试”到“多点开花”,再到扩容扩围、滚动升级,海南推动一批自贸港关键核心政策落地见效,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为主框架的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逐步构建。
截至今年2月中旬,海南共有113家企业获批加工增值超30%免关税政策试点,内销货值超70亿元,免征关税约5.6亿元。
持续扩大开放活力迸发。把握全球高水平开放的新趋势,海南实施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境外律师执业等多个领域实现“首单”突破,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加速汇聚。
如今,海南经济外向度由2018年的17.3%提高至2024年的35%,在琼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58个。
以创新之钥解发展之问。从成立全国首个营商环境建设厅,到“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土地超市”等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再到全国首个以立法形式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海南用好制度集成创新这把“金钥匙”,持续提升创新能级。
截至今年2月,海南累计发布19批158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不断亮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新成果。
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沐新时代之春风,新一代海南儿女接续耕耘,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正奋力推动自贸港建设进入不可逆转的发展轨道,迈向下一个壮丽的征程。
一条越走越宽的“产业路”
“园区没有路,我们的办公地点是一间废弃教室。”2015年,刚刚被抽调至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工作的代晓龙,目之所及是村庄、田地、树丛与河滩。
彼时,他是乐城先行区的第一批“拓荒者”。到今天,这里已集聚36家医疗机构,众多医药领域头部企业落户,引进特许药械超470种,惠及患者超11万人次,实现医疗技术、装备、药品与国际“三同步”,成为国内众多患者眼中的“希望之城”。
不过10年光景,一座“医疗特区”从无到有,拔地而起!
何来沧桑巨变?因为我们紧紧追赶时代,奋力赶上时代,敢于超越时代。
时间回到75年前,彼时的海南,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只有制盐、制糖、选矿、橡胶等少数产业,被形象地称为“两白两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迎来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但也经历过房地产泡沫等引发的经济大起大落。
发展哪些产业,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过去几十年间,海南不断摸索。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海南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明确了方向,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摆脱房地产依赖,过去这7年,海南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蹚出一条越走越宽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看产业结构——
场内外超15万人次,带动综合消费超11亿元,今年3月在三亚举办的周杰伦2025“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人声鼎沸。从一场场演艺演出带火文旅消费,到海南持续擦亮离岛免税金字招牌,一个个消费场景的不断“上新”,折射出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
2024年,海南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占GDP比例达67%,“三大境外消费回流”成效显著。
看动能转换——
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成功,到游戏出海、来数加工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再到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培育取得新进展……海南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三度一色”比较优势,坚持“五向图强”,因地制宜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
如今,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集聚种业创新企业3100多家;全省海洋高新技术企业达上千家;文昌国际航天城集聚航天类企业700多家。
看区域发展——
儋洋“港产城科”加快融合发展,省内首个千亿级制造业集群诞生;环岛旅游公路、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通车,滨海城市带与中部生态保育区实现“山海联动”……
将“势能之差”转为“动能之和”,海南持续推进“三极一带一区”,下活“全省一盘棋”。
从“一根铁钉也要到岛外去买”到足不出岛“购全球”,从“两白两黑”到“一房独大”再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不断变化的风景里,续写着海南经济发展的新故事。
一本越写越厚的“民生账”
一场春雨后,五指山水满乡的茶园里,片片绿叶格外脆嫩。
“这里低纬度、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茶叶品质好。”水满乡党委书记林豪说,这些年,村民们不仅种好雨林大叶茶,还做实做细茶文旅融合发展文章,一座座茶山成了硕果累累的“金山银山”。
2024年,水满乡茶叶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茶青收入超过1000万元。近三年,水满乡累计接待游客超140万人次。
从“穷得只剩下山和水”,到阔步走在乡村振兴大路上,水满乡的蝶变在琼州大地处处可见。
与大陆一海相隔的海南,过去长期闭塞,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一直到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全省仍有1/6人口尚未温饱。一路走来,海南坚持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21年,全省15.21万户64.97万人全部脱贫,6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个贫困市县全部摘帽,全省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8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986元。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增至44307元。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坚持“房住不炒”,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家门口上好学”和“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岛”成为现实。
一代又一代的奋斗,一棒又一棒的接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接续不断的新起点。
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大力推动建设共享农庄、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头雁”,海南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让老百姓拎稳“菜篮子”,到化解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再到破解停车难、挂号难、缺斤短两等问题,海南聚焦“民生堵点”,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对发展的担当,归根结底是对人民的担当。
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今日之海南,将沿着先辈开拓的光辉道路继续阔步向前,力争创造出新的更大奇迹。时间属于奋进者,更加美好的未来属于奋楫争先的琼州儿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