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海口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四问四答”

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
2025年05月07日20:03 |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小字号

4月的海南,生机盎然。春潮涌动,海口国家高新区这一坐落在海南自贸港核心引领区的国家级高新区,迎来一件件喜事。

第五届消博会,海口国家高新区携园区29家企业参会布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全球产业招商大会上,园区9个项目亮相,签约总额27.5亿元;2025年度第一批21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额68.5亿元;专场招聘会在美安生态科技新城举行,超过40家企业带来1000+岗位吸引千余名求职者前来参与,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00余人。

聚人气、展风貌、拼项目……硕果累累的背后,海口国家高新区正以实际行动,用其独特的“解题思路”,答好这几道题。

开工仪式现场。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海口国家高新区2025年第一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现场。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企业在园区如何“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投资建厂,是一项重资产投入。在企业发展早期、项目落地初期,投资成本往往影响着决策走向,从“0到1”也必将带来时间成本。在海口国家高新区,依托园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节能环保、高端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配套设施,企业租赁标准化厂房即可“拎包入住”。

在今年第一批集中开工的项目里,当其他项目还处在“培土夯基”阶段时,鳌创医疗科技(海南)有限公司作为“进厂房”项目之一,投产已“箭在弦上”。

“目前位于海口国家高新区新药创制产业创新园的生产基地已进入装修收尾阶段,预计很快就能实现批量生产。”鳌创医疗科技(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弛透露,企业已成功对接部分国内订单,未来期待利用“乐城研用+海口生产”模式拓展更多品种投产上市。

DJI_20240306103215_0162_D

海口国家高新区新药创制产业创新园。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推动项目早日落地见效,有助于企业把握政策红利、抢占市场先机,从而进一步增强投资信心,坚定地加码投资海南自贸港。在4月14日的签约项目里,既有新伙伴,更有老面孔。

2020年,海南芬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租赁海口国家高新区美安生态科技新城新药创制产业创新园配套设立工厂。时隔5年,公司入驻广东海南先进制造业合作产业园将建设创新医美研发生产基地,依托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重点发展创伤修复和医学美容产业,不仅从“租客”变为“业主”,更拿到了“本地户口”。

“我们目前已经享受到了‘两个15%’和加工增值超30%免关税政策,园区配套也越来越好,除了标准化厂房,还有职工食堂、人才公寓、健身房等,不出园区吃、住、行都很齐全,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人才的生活成本。”海南芬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献标介绍,企业将总部迁至海南,将重点发力三类医疗器械研发,进一步扩大在海南的产业布局,与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产业集群。

2.签约仪式现场。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签约仪式现场。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目前,海口国家高新区土地供给、标准厂房、产业基金配套充足,为企业项目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坚实保障——

美安生态科技新城,一期已开发区域尚有总量7842亩的土地供给,正在开发二期。园区已建成总量7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海凭医疗器械园和东湖高新海口生物城等“园中园”项目,为落地企业提供专业的生产和发展平台;

省、市、区三级基金生态圈为园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自贸港母基金规模达100亿元,海口市引导基金10亿元,园区引导基金4亿元,为园区的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主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云龙产业园,约有1200亩土地、6.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可供应给落地企业使用。

……

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如何更好更快?

“得益于海口市政府、海口国家高新区高效的行政效率,从选地、签约到开工建设,这个项目是我们这么多年、这么多项目当中最快的一个。”这是海口国家高新区2025年度第一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后,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负责人周力在接受采访时给予海口营商环境的评价。

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海口国家高新区与农夫山泉在2024年海口市产业投资大会上签约后,仅用40天便完成从签约到土地竞得的全流程;依托园区“土地带方案出让”“联合验收”等创新政策,相关工程审批手续压缩至14个工作日,效率提升90%以上。

屏幕截图 2025-05-07 161609 拷贝

农夫山泉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在投资上,天时地利人和都很重要,优质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坚定了信心,下定决心快速地完成摘地、设计、开工。”从签约到开工,有两点让周力印象深刻,一是在农夫山泉与海口国家高新区接洽后,园区第一时间成立了工作专班,几乎做到了24小时的响应,哪怕是晚上有问题,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满意的答案;二是在多项审批流程上,跑出“加速度”。

达到这一效果,就不得不提海口国家高新区“极简审批”和“企业秘书”这两大法宝。

园区扎实推动“极简审批”服务模式,采取合并或简化审批、区域评估、告知承诺制、土地“带方案出让”、函证结合、规划设计全程介入服务及预公示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最大限度简化项目开工前审批手续,项目完工后,进行联合验收,最大限度简化项目审批,极大程度降低了企业在园区的投资成本,让项目跑出“加速度”。

园区130名企业秘书实现417家企业和175个项目服务全覆盖,围绕企业生产、项目建设下功夫,为企业提供招商引资、人才招聘、要素保障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截至目前,已成功解决超过135家企业(项目)遇到的各类难题。

营商环境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海口国家高新区正以营商环境之优,提升园区高质量发展之质,助推园区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如何做好人才的引、育、留?

“我是药学、药化相关专业的,此次招聘会的研发岗还是相当多的。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未来可期,尤其是封关运作所带来的机遇令人期待,所以我决定毕业后留在海南。”在2025年海口国家高新区专场招聘会,来自海南大学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马晴江可谓是“机遇满满”。

这场招聘会,对于马晴江和他的同学们来说是一场在“宿舍门口”的双选会,因为,海南大学药学院就坐落在美安生态科技新城。

IMG_256

招聘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学院办在园区里,专业设在产业链上。海南大学药学院入驻园区以来,与齐鲁制药(海南)、海南皇隆制药、海南先声药业等园区企业签订了实践教学、实习就业基地合作共建协议,甚至携手龙头企业共建省级生物医药工程产业学院,高校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设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产教研融合联合体。

莘莘学子在海口国家高新区培养成才,并决定留在海南,逐梦高新正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常态。

近年来,海口国家高新区构建精准化人才培育体系,不断激发人才队伍“新潜力”——

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共建共育联合引育机制,与武汉大学等31家院校实现人才“双向奔赴”,已有近千人“留新”就业,推动形成由政府主导、院校和企业为支撑的需求驱动型产学研融合模式;

联合高校院所建立“订单式”“定向式”人才引育机制。与沈阳药科大学开展产学研跨界合作,促成葫芦娃、万特、倍特等5家企业与该校签订合作协议;

深化“产业共培、人才共育”合作。先后促成23家企业与省内外院校,共建实践教学、实习就业基地的人才培养和输送合作,为龙头企业和其上下游企业打造行业技能生态和技能人才链,促成353人进入“新工匠”成长通道;

……

目前,海口国家高新区人才总量达4.16万人,占省重点园区20.2%,省重点园区排名第二,累计有省市级人才团队59个,省级人才称号1051人。

如何与企业“互利共生”,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园区‘携企布展’的方式对我们企业助力很大,从提升知名度来说,高新区展馆整体展示了区域内企业的实力和特色,吸引了更多采购商和观展者的关注,使我们的产品获得了更多曝光机会,不少观展者在参观高新区展馆时了解到我们的产品,进而到我们企业展馆深入交流。”今年消博会,是海口国家高新区园区企业海南华研胶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次参展,园区展馆和企业展馆犹如两颗“行星”,相互吸引。

“园区搭建的平台汇聚了众多行业资源,此次消博会通过园区展馆的展示,企业与一些上下游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并就原料供应方面达成共识。”海南华研胶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务部总经理鲍瑞说。

海口国家高新区展馆。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消博会海口国家高新区展馆。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同样作为消博会“常客”的海南益尔健康投资有限公司已参加4届消博会,今年以海口国家高新区园区企业的身份亮相,展出了企业从初加工到深加工的西洋参产品,从切片到泡腾片,不仅方便冲泡还更好吸收,不少观展者在品尝和工作人员介绍后,购买了产品。

“今年消博会借助高新区这一平台,让我们企业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了解到我们的产品。同时,在消博会供需对接会电商专场上,我们还与淘天集团进行签约,拓宽了我们的销售渠道。”海南益尔健康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仁淑说。

高新“搭台”,企业“唱戏”。企业借助园区展馆推广产品、拓展业务的同时,也成为园区产业、企业发展的生动样板。

观展者现场了解园区企业大健康产品。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观展者现场了解园区企业大健康产品。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携企布展’是园区本着服务企业,推进产业化发展目标,展现良好的企业品牌和产品优势的具体行动。”海口国家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园区将持续提升服务企业质效,打造全程服务、全程跟踪、全程参与的“管家式”服务模式,为园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更优的创新生态。

潮起海之南,高新帆正劲!海口国家高新区正用创新的“解题思路”力促企业“破题”、产业“破圈”,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编:刘瀚涛、席秀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